《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多次提及支持科学家勇闯创新“无人区”、发现和培养一批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 。 如何发现和支持科学家 , 尤其是青年科学家勇闯科研和创新的“无人区”?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 清华大学教授罗敏敏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在您看来 , 什么样的领域算科学“无人区”?
【怎样理解勇闯“无人区”?】罗敏敏研究员:以脑科学领域为例 , 里面到处都是重要而且没有解决的问题 。 大到意识、情绪、决策、社会行为 , 小到睡眠觉醒、进食、体温调节、感知觉 , 具体的神经环路机制、分子细胞机制、神经计算原则 , 这些目前基本都是不清楚的 。 更别说许多神经精神疾病 , 科学界仍然束手无策 。 脑科学不缺问题 , 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真正把任何一个事情搞清楚 , 即便看起来不是特别高大上的问题 , 也很了不起 。 比如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就颁发给了发现机械感受和温度感受蛋白分子的两位科学家 。 所以所谓闯“无人区” , 是要勇于去解决未知问题 , 而且要有决心在自己手里把问题搞清楚 , 不要人云亦云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让科学家去研究完全未知的领域 , 肯定比研究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要难得多 , 您认为怎样才能让科学家 , 尤其是青年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罗敏敏研究员:怎么鼓励年轻人去研究未知的、重要的问题?一是硬件 , 二是软件 。 硬件方面 , 肯定要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 , 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 能够组建包括学生、技术员、博士后等在内的优秀团队 , 这些都很重要 。 软件方面 , 要鼓励创新和合作 , 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怕失败的团队文化 。 在评估体系上 , 不要追求短期成果 , 在国际范围内做评估 。
一个制度要鼓励创新 , 除了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 还应该允许失败 , 不要急于求成 。 这些年科技界建立起来的PI制 , 也就是独立研究员制 , 在生物医学领域被证明是有效的 , 不要轻易放弃 。 近年开始流行大团队攻关 , 在我看来更适合工程类项目 , 在生物医学领域当然有重要性 , 但是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 还有赖于充分利用年轻人的创造性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上述硬件和软件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罗敏敏研究员:脑中心在硬件方面 , 给年轻研究员提供稳定支持 , 让他们开始阶段几年都不需要花时间申请经费 。 我们建设了世界水平的公共技术平台 , 包含脑科学研究的主要最新技术 , 这样年轻的研究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最强大的技术 , 集中力量去解决科学问题 。 我们也和国内六所一流高校合作招生 , 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 , 帮助科研人员组建一流团队 。 我们行政团队也以服务为主 , 努力解决生活及后勤方面的问题 。 软件方面 , 我们5-6年才实行一次真正的评估 , 不搞年度公分计算 , 没有论文方面的硬指标 。 评估是国际化的 , 请国际一流专家来评估 。 我们的研究员也是国际化的 , 包括不少非华裔科学家 。
颠覆性的科研 , 往往需要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 。 这样的发现 , 一般依赖于跨学科跨技术的合作 。 一个研究所 , 甚至是一个课题组 , 需要有多学科人才 。 另外就是在评估方面 , 鼓励合作 , 不追求单一单位单一课题组 , 关键是把事情做出来 。 比如 , 脑中心对于论文署名没有要求 , 不一定非要第一单位 , 关键是有发现 , 真正解决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