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斌:撞击也是有讲究的 。 这次任务是撞击双星中较小的“卫星”Dimorphos , 撞击后 , Dimorphos会改变绕主星Didymos的旋转速度 , 但不会脱离主星的引力束缚 , 只是减小了卫星的绕转周期 。 如果“追尾”撞击 , 相当于给卫星加速 , 如果撞不好 , 说不定使卫星脱离轨道 , 反倒有可能威胁地球 。
当然 , 也可以撞击主星 , 但是主星相对于太阳的公转周期的改变在观测上很难显现出来 。 而撞击双星中的卫星 , 其绕主星的旋转周期改变很容易看出来 , 因此有利于评估撞击效果 。
航天器明年9月底到达任务指定位置
新京报:航天器将何时开展撞击任务?
赵海斌: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每20年到达地球附近 , 下次接近地球是在2022年10月4日 , 届时距离地球最近约1066万公里 , 这正是DART任务选择的撞击窗口 。
11月24日航天器发射 , 明年9月底正好可以到达指定位置 。 此时 , 该小行星系统亮度达到14.5等(星等是衡量天体光度的量 , 星等值越小 , 目标就越亮) , 是视亮度最亮的时间段 , 对于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和雷达来说 , 有非常好的观测条件 , 有利于地面观测设施全程监测评估撞击过程 。
新京报:后续评估具体如何开展?
赵海斌:NASA发射的撞击任务并不是单一的任务 , 撞击后 , 我们能监测双星系统短期的变化 。 2024年10月 , 欧洲航天局还会发射探测器HERA , 探测器将于2026年到达双星系统的卫星附近 , 近距离观测撞击后卫星上的特征 , 以更好地评估撞击的效果 。 这两次任务相当于一套“组合拳” 。
新京报:撞击有何难度?
赵海斌:航天器以约6.6公里每秒的速度进行高速撞击 , 是非常快的 , 相当于从地球上发射一颗子弹 , 去撞击在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另一颗子弹 。 所以要对航天器进行精准控制 , 这是此次任务最大的难点 。
新京报:这次任务有何意义?
赵海斌:美国在2005年就曾经用航天器撞击过彗星“坦普尔一号” , 但由于彗星围绕太阳旋转 , 其轨道改变很小 , 不利于很好地评估 。 此次任务是全球首个小行星防御任务 , 相当于2005年任务的“升级版” , 可以很好地评估撞击的效应 , 为以后制定防御策略进行探索 。
采访人员︱张璐
【探索防御小行星撞地球,一颗航天器要去撞开小行星了】编辑︱白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