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权限何时申请才合理?一分钟最多获取几次?专家热议( 二 )


与会人员还建议 , App及其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应优化代码方案 , 使用简便机制获知“位置权限”授权状态 , 特别是在“位置权限”已关闭时应避免再频繁尝试使用“位置权限” 。
用户触发对应场景方可索要位置权限
或许一些用户曾遇到过类似场景——明明没有点击定位相关的功能 , App却频频弹窗 , 索取位置权限 , 不给权限便无法继续使用 。
企业在申请位置权限时 , 究竟要何时申请才可以做到既合规又兼顾用户体验?洪延青提出 , 判定权限申请实际是否合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是否在有服务用户的具体场景时触发;是否为用户提供了便利 , 而不是为了企业的方便 。
有与会人员认为 , 每个人对位置权限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 “充分的知情透明是很有必要的 , 有一个可以控制的权利 。 ”
上述与会人员建议 , 使用精确地理位置能极大提升业务功能的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的 , 如餐饮外卖、酒店服务、本地生活、房屋租售等 , 可以在用户首次打开App时就申请“位置权限” 。 如果用户拒绝 , 还应继续提供服务;如果用户同意开启的 , 也仍需触发实际应用场景才能实际使用该权限;移动智能终端预装的App在用户主动选择同意前 , 不应默认开启位置权限 。
【位置权限何时申请才合理?一分钟最多获取几次?专家热议】另外 , 行踪轨迹也是会上热议的焦点之一 。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 , 行踪轨迹为敏感个人信息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 那么 , 行踪轨迹该如何定义?
与会人员提出 , 对于个人的单个活动 , 如果仅记录精准位置信息 , 未记录对应时间、起止地点的 , 无法构成“行踪轨迹” 。 但同时 , 如果将个人多个活动的前后次序、精准位置信息叠加分析 , 则有可能获取行踪轨迹 。
由于行踪轨迹通常包含时间、起止地点、路线等要素 , 而路线则可能是通过车票、订单、多个位置信息而推断得出 。 因此 ,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 行踪轨迹的形成需要基于真实的地理位置 , 通过间接推断得出的粗略地理位置不宜构成行踪轨迹的一部分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孙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