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会发生什么 刚开一秒( 二 )


高山深谷,有一群“光明使者”
无论是线路建设还是运行维护、检修,既需要技能,还需要体力和胆量 。
冬季的二郎山,四川甘谷地至蜀州500千伏线路改接工程紧张进行 。作为四川超高压骨干电网建设项目之一,工程的改接线路总长约99.8公里,沿途地形起伏巨大、地质灾害频发,最高施工海拔达3100米,塔基坡度陡峭,施工需要“战天斗地” 。
一座主塔高度80到100米,天地同时作业 。“战天”要克服常年的阴雨和大雾,“斗地”要克服溶洞、坚石、浮土……站在地上抬头一望,许多工人正悬浮在头顶的高空中作业 。
正在参与项目验收的李兴宇也曾经巡过线 。“人一走到导线上,晃动就开始了,遇到档距大的导线,人就像在半空飘荡 。”他说 。第一次爬上20米的塔,腿是软的,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师傅脚踩在哪,他就跟着踩在哪,“一抬头,感觉天都在转” 。第一次爬上80多米,他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送变电人说的“破胆” 。“脚下模糊看不清,只管往前就走就是了 。”
今年39岁的邹忠旋右手上有一道5厘米长的伤疤 。那是2016年建设从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到丹巴县的线路工程——500千伏猴康线时留下的 。要验收的铁塔位于猴子岩的半山腰,山体陡峭,他只能用双手拽着山坡上的树枝往上爬,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难,返回时他一步踏空直接坠落了五六米,幸好被树枝挂住,手被割开一道深深的伤口 。
还有一次在大岗山水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邹忠旋和同事们背着帐篷在深山的积雪上行走,夜里寒风呼啸,8个人挤在帐篷里瑟瑟发抖 。害怕大家失温的队长一再叮嘱大家再累都不能睡着,那一夜,他们聊天、抽烟、相互鼓劲,熬过这辈子最长的一夜 。
2021年,担任特高压检修项目经理的贾维,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边上的扎鲁特换流站参加检修 。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他和同事坚持了12天,“冻得舌头都不利索,说不清楚话” 。换流站离最近的扎鲁特旗有80公里,贾维和同事只能住在老乡家,由于缺水硬是扛过了12天没洗澡 。还有次在新疆哈密,正在施工时突然漫天尘沙,沙尘暴一走,鼻孔里全是沙,憋着气却不敢往里吸 。没有沙尘暴的时候便是高温暴晒,换流站里的铁件、瓷瓶、螺栓被晒得发烫,虽然他自认为皮糙肉厚,但也常被烫伤 。
工作了24年的王泽贵几乎把青春都献给了大凉山 。为了到施工现场,他和同事经常凌晨4点就起床 。两小时后到达公路尽头,面对荒山深沟,再爬两三个小时山才到现场 。然而一番折腾之后,又经常因为雾气大无法开工 。在山里,送变电人都练成了“抗寒体质” 。
2000年8月到10月,500千伏二滩-自贡三回输电线路工程投运前,王泽贵负责线路通道清理 。清理的通道要经过一片原始森林,开工前他把几个锅盔挂在树枝上,等饿得两眼冒金星再回来时,干粮早不见踪影,被野生动物吃得精光 。还有一次,他在清理线路通道时,工人锯下的树木枝干直接打到他身上 。王泽贵瞬间倒地,再回过神来,他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急坏了的同事,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也忘了是来干什么 。“只知道年底有个考试,我有个女朋友 。”说到这儿,他哈哈大笑起来 。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在线路巡检中,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只是让发现问题更加便捷,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依然得靠人力 。
送电一秒,坚守半生
一度电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送出,到点亮一盏上海市的电灯,需要走过2个换流站,一系列升压和降压的变电站,穿越1900多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完成这一过程只需要不到1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