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我网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二 )


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而对都市文明心怀排拒 。在沈从文看来,都市文明虽是现代文明,却虚弱、伪饰和死气沉沉;而乡土虽是原始气息,却强悍、自然和生机勃勃 。他自是倾心于后者,并希望以后者来改造前者,重塑民族文化 。在他早期的散 文中,“乡下人”的身份一方面令其自卑,另一方面也使其对都市颇为反感 。如,他在《小草与浮萍》一文中将自己比作漂泊而孤独的浮萍,而将北京喻为心所向往的“虹的国度” 。而到了这里 。却是满目萧然,令他满心失望 。文中说:“他看见的世界,依然是骚动骚动像一盆泥鳅那末不绝地无意思骚动的世界 。天空苍白灰颓同一个病死的囚犯脸子一样,使他不敢再昂起头去第二次注视 。”而同样比喻也出现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 。
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自己的无助和卑撒,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稳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城市的拒斥,认为其了无生气 。
第三辑“湘西摇橹”,文章选自《湘行散记》和《湘西》的产物,颇负盛名,堪称经典,被一致认为是他散文的最高成本散文集 。这两本集子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两次还此日发的,而从中选录的篇目最多 。彼时的沈从文不仅成为了大学教 师 。
湖南主要水摇橹,无须怯步,从容不迫,文字俨若浮动在水面的橹歌,却字之驾驭、艺术之运思和风格之营构已臻于成熟 。此番湘行,沅师,且是京派文学的核心,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边城》 。其文观的美又不失深刻内涵和传奇色彩 。在《桃源与沅洲》中,作者对沅州上游的白燕溪的描写,最是诗意,芷草之美,如在目前 。而《虎雏再遇记》则为我们叙写了一位极具鲜活感而命运又颇富传奇性的人物祖送,旨在展现湘西的一种美丽而强悍的生命形式,这是来自泥土、草根与河流的健康而自然的人性 。
【找我网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然而作者毕竞离乡多年、湘西亦处于现代历史的急剧变动之中,所以文字中不乏对人事变迁的感喟和对湘西世界的忧思 。如 在《老伴》一文中、作者少时的玩伴如今已俨若颓唐的老人,身子也给鸦片毁掉,而当年为大家所喜爱的绒线铺的女孩业已辞世, 于是作者发出如是哀叹:"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而 在《滕回生堂今昔》中、作者重归故里、“滕回生堂”的牌号不见踪影、家乡如今烟馆遍布,作者借此表达出对历史变动中的湘。
第四辑“云南看云”,所选取的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创作,以20世纪40年代中前期为主要,是为沈从文散文风格变异的时期、其走向了“抽象的抒情”“云南”标明了作者的地理空间,当时正值抗战,他被迫迁居昆明 。而“看云”,则是象征性、形象化地概括他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 。云影高渺,所以这一时期沈从文的散文是自觉地“向人生的远景凝眸”,对生命、命运、人类、社会和历史展开诸种抽象的哲理思考,如《绿魇》 。云影飘忽 。此时沈从文的文字跳跃性大,意识流意味浓,“捕捉流动事物触发的感觉意绪”、时而动荡现实,时而历史文士,时而浩瀚海洋,时而悠远星空,难以捕捉,如《黑魇》 。云影纯素,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理想的庄严,反衬着世俗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且当常观,领会云的“教育”,如《云南看云》 。
第五辑“暮色怀人”,在时间上大体承接“云南看云”,除却《精选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一文,其余篇目均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及新中国成立之后 。此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迎来昏昏暮色,而《忆翔鹤》和《友情》更是写于作者近80岁高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