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产生的原因 生物化学 爱情产生的原因( 四 )


3、通过“社会特性对等”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 。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也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上,劳动者必须首先认可、适应和能动地运用这些共同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确立各自的互补性和互补性 。由此可见,男女双方较高的个体劳动能力和较高的互补性,并不能确保男女两性价值关系的统一体达到最大的本质力量,如果双方没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间、相关的工作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就维以建立较为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密切的利益联系,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合作,因此,恋爱双方总是力求在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社会特性上保持一致或相近,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联系、亲密和谐,从而确保双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 。“社会特性对等”原则意味着:恋爱双方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上讲究“基本接近”,在理想与信仰上讲究“志同道合”,在审美情趣上讲究“气味相投”,在社会地位上讲究“基本匹配”,在家庭背景上讲究“门当户对”,在文化修养上讲究“旗鼓相当”,在道德标准上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习俗上讲究“步调一致” 。显然,男女之间只有具备较高的社会特性的对等性,才能具有较大的利益相关性 。
六、关于爱情问题的若干说明
爱情具有相对独立性 。任何情感都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感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为核心而上下波动,但是,情感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理,虽然爱情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爱情是以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为基础,并围绕它上下波动的,但是爱情本身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且可以与两性互补价值关系相对脱钩 。例如,人有时可以为了“爱情”而牺牲一切,人甚至可以在“爱情”的驱使下,破坏已经建立的、良好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 。
爱情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方面,爱情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价值条件,总是因为对方在某些价值特性方面(例如,相貌、财富、才华、健康、地位等价值方面相对于其他人具有明显的优势,才会产生爱情;另一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此时,如果对方在某些价值特性方面(例如,相貌、财富、才华、健康、地位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男女双方的爱情仍然可以维持原来的强度与深度 。
3、爱情具有时间差异性与价值差异性 。爱情的时间差异性是指:男女之间爱情的产生与发展,虽然和两性之间互补价值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向对应的”,但不是“同步对应的”,通常存在一个时间差,即爱情的建立需要时间,爱情的消失同样需要时间 。爱情的价值差异性是指:男女双方有时虽然已经建立了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例如已经结了婚),但男女双方还没有真正建立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爱情;男女双方有时虽然已经消除了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两性互补价值关系(例如已经离了婚),但男女双方还没有真正失去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爱情 。
爱情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最高形式 。人的性情感可分为性欲、性感与性爱(即爱情)三个层次 。性欲是人在纯生理意义上对于异性的向望,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两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人口的生产,以确保人类物种的繁衍;性感是人的较高层次的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寻找最大生殖能力、养育能力的异性作为自己的伴侣;爱情是最高层次的性情感,其客观目的在引导人致力于寻找具有最大生殖价值互补性、最大消费价值互补性和最大生产价值互补性的异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