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两周年高管内部信:我们打赢了“为生存而战”的第一仗( 二 )


回首过去两年 , 有成绩 , 更有挑战 , 这条创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 我们有过技术攻关的煎熬 , 有过产品测试的反复 , 有过团队磨合的考验……所幸 , 我们干得不错 , 在自动驾驶这个长期赛道上 , 可以说我们打赢了“为生存而战”的第一仗 , 具备了成为独角兽的能力 。
【毫末智行两周年高管内部信:我们打赢了“为生存而战”的第一仗】感谢这个激荡的人工智能时代 , 感谢我们互相成就的二十四个月 , 感谢我们努力拼搏的自己 。 让我们继续携手 , 一起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
今天 , 在这个特殊的节点 , 我和凯总以写信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感受 。
百舸争流勇者进 , 毫末模式显峥嵘
毫末萌芽于长城这片沃土 , 拥有自动驾驶领域最强悍的基因“车企+技术公司” , 以及“成本和规模”这两大基础优势 。 过去两年 , 秉持“风车战略” , 基于数据智能 , 我们在乘用车、末端物流无人车和智能硬件三个方向加速技术研发、产品落地 , 创造了一个个属于毫末的里程碑 。
跑出“毫末速度” 。 过去两年 , 毫末辅助驾驶产品、末端物流无人车、智能硬件加速量产落地 , 无论是数据规模还是生态圈都在高速扩大 。
乘用车领域 , 截至目前 , 毫末辅助驾驶系统已陆续搭载至魏牌摩卡、坦克300城市版、哈弗神兽、魏牌玛奇朵、魏牌拿铁等多款热门车型 , 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150天突破了200万公里;末端物流无人车领域 , 我们不仅在保定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无人配送车柔性制造基地 , 还与美团、物美多点、阿里达摩院等伙伴达成战略合作 。
非常自豪的是 , 年初疫情时 , 美团“魔袋20”无人配送车驰援南京、成都和广州 , 为当地封闭小区居民提供物资运输保障 , 用科技为疫情防控构筑起了安全防线 。 作为无人配送车生产合作方 , 我们与有荣焉 。
精进“毫末技术” 。 为了让有价值的数据实现持续且高效的积累 , 我们的软件和算法团队在数据采集与治理、模型升级、芯片应用、安全解决方案等方面不断精进 , 推出了目前全球算力最高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ICU3.0 , 布局了下一代AI视觉Transformer技术 , 自研了TARS数据原型系统、LUCAS数据泛化系统以及VENUS数据可视化平台 。 而我们功能更强、覆盖场景更多的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也已全球首发 。 在这里要感谢研发、产品同学们的辛苦奋战 。
锻造“毫末团队” 。 人才是毫末现在以及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是我们舍命狂奔的基石 。 从公司成立之初北京清河河畔水泥房里的2、3人 , 到如今覆盖北京、保定、上海三地的550人 , 毫末用两年时间锻造了一支覆盖产品设计、研发、测试、交付等领域的精英团队 。 来自长城汽车的工程师积累了深厚的汽车制造业Know-How , 来自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则具备快速迭代和开发需求的能力 , 二者交叉协同 , 让毫末可以直面竞争 , 无所畏惧 。
探索“毫末模式” 。 我们一直认为在自动驾驶这个长期赛道 , 能否探索出一套商业模式 , 让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场景数据实现持续迭代 , 将决定一个自动驾驶企业能走多远 。 可喜的是 , 我们已经探索出了毫末的制胜公式:(稳定的量产能力*领先的数据智能*安全)^生态 。 基于此 , 我们相信毫末将发展得更快 , 跑得更远 。
“栉风沐雨 朝乾夕惕” 。 毫末全体同学的努力 , 也让我们赢得了业界的褒奖 。 毫末的数据智能系统在《证券日报》和北京经开区主办的“2021汽车资本论坛”上荣获“年度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奖”;毫末的辅助驾驶系统在第三届高工智能汽车技术市场峰会上拿下“年度前装量产技术领先奖”、“年度市场份额领军奖”两项大奖;毫末的小魔驼和小魔盘获得由低速无人产业联盟颁发的“新战略·金石奖”;毫末在苏州市政府、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中 , 入选“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在工信部主办的“2021世界智能驾驶峰会”上荣获“2021年度智驾独角兽”大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