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院士: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爱我中华” , 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 。
>>>>
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将这种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力践于行 。
对于入选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李德仁感到非常光荣 , 也倍感责任重大 。
他说 , “我们只是代表 , 代表了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中国知识分子” 。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院士: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文章图片

李德仁
“我得赶快回国”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的一所旧居堂屋 , 挂着一幅用毛笔书写的“李氏家训” , 家训里的80个字 , 影响了李德仁的一生 。
1957年 , 18岁的李德仁从泰州中学毕业 , 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 现属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部)航空摄影测量系攻读本科 。
1963年 , 当他以两科满分、一科99分的成绩报考研究生时 , 因为政审未能通过 , 被分配到地方水泥厂工作 。
在之后的15年岁月中 , 他未曾气馁 , 坚持学习 , 还钻研出了特种水泥制作技术 , 和同事们成功研制了“新型铝酸水泥系列” 。 这项技术获得了第一届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
1978年 , 科学的春天来临 , 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 。 李德仁得以回归校园继续学业 , 并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 。 1981年 , 就在李德仁完成硕士学业时 , 王之卓将他送出国门深造 。
1982年 , 李德仁进入德国波恩大学进修 , 短短半年时间 , 他就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两篇高质量论文 , 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 , 推导出比丹麦法更具优势的新方法 , 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
次年 , 他又进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师从摄影测量领域世界著名领军学者弗里兹·阿克曼 。
为了将更多知识早日带回祖国 , 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 常在凌晨最后一个锁门 , 又在清晨第一个打开实验室大门 。
其间 , 李德仁首次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 , 为现代测量学奠定了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 。
德国洪堡基金评委Grafarend认为 , “它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 。
李德仁也因此获得1988年“汉莎航空测量奖” , 围绕该理论编写的《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英文专著也被评为2016年业内最具影响力著作 。
“回国是必然的 , 是自觉的 。 我们与外国有很大差距 , 我得赶快回国 。 ”为此 , 李德仁用两年完成了五六年的课程 , 并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 , 在完成毕业答辩后立刻回国 , 短休几日便走上了讲台 。
在他心里 , 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 “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 。
用中国人的智慧赶超世界水平
回国后 , 李德仁加快了研究步伐 , 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 , 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院士:科学要为祖国服务】在他看来 , 科学家精神首先就是实事求是 , “要尊重科学、尊重前人、尊重专家 , 但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外国技术 。
创新的原动力就是实现自主自立 , 从‘0’到‘1’”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被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 。 其中 , 自主可控的天空地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是“高分专项”的核心 。
李德仁瞄准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需求 , 历时15年 , 组建百余人团队 , 主持参与“高分专项” , 先后完成体系论证、技术攻关、系统研制和重大应用 , 助力实现其“好用”和“用好” , 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大众民生的需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