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有几种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公式( 二 )


3、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计提的减值准备【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计提的坏账准备 。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营业收入×(1+增值税率)+(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
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 。【实际收到的税费返还】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营业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增值税率)+(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实际缴纳的各项社保保险】
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