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少年假扮女生网恋诈骗 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三 )
经查 , 借条上的身份证号系子虚乌有 , 孙某如梦初醒 , 立即向侦查人员讲述了事件经过 。 侦查人员要求孙某先不要揭穿对方的谎言 , 而是发信息稳住对方 , 避免对方逃遁 。 随后 , 侦查人员立即调取孙某提供的对方微信号、手机号 , 经过侦查获取到手机号码所在位置 。 警方于2019年7月24日在山东泰安一家高档酒店内将陈小同抓获 。 当时 , 陈小同正在向孙某发送诈骗信息 , 企图再次行骗 。
侦查人员向采访人员透露 , 现阶段 , 随着各种聊天工具的普及 , 利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 。 本案所涉及的也是最常见的诈骗方式 , 即身份伪装诈骗 。 行骗者会遮掩自己的真实身份 , 伪装一个被害人愿意亲近的身份进行搭讪 , 骗取信任 , 再以意外事件、资金周转、生病住院等借口骗取钱财 。 警方提醒:微信交友要保持高度警惕 , 涉及钱财更要三思后行 , 如发现异常情况 , 应及时报警 , 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
陈小同到案后 , 公安机关将案情及时通报给阳谷县检察院 。 该院高度重视 , 启动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机制 , 公检两家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办案思路 , 第一步就是扣押冻结陈小同及其女友的相关银行账户 , 争取挽回被害人的损失 , 后成功追回涉案赃款20万元 , 并返还给被害人;第二步是对陈小同及其女友的手机进行扣押 , 对手机数据进行恢复 , 完善证据链条 , 保证案件顺利指控 。 检察官提审陈小同时 , 陈小同坚称自己的行为不是骗钱 , 而是对方心甘情愿借给他的 。 检察官向其释法说理 , 劝服陈小同放弃侥幸心理 , 承认了自己为过所谓的“高端生活” , 伪造身份骗取被害人钱财的事实 。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 , 办案检察官在吃透案情后发现 , 该案动机纯粹 , 就是陈小同的金钱观发生了扭曲 , 为了过富有生活才铤而走险 , 这也折射出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金钱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 在随后举办的“送法进校园”活动中 , 阳谷县检察院检察长作为全县三所中学的法治副校长 , 带领多名干警到中学进行法治宣讲 , 将本案作为典型案件警醒在校学生 。 学生们纷纷表示: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 , 通过违法手段获取金钱更是南辕北辙 。
阳谷县检察院以诈骗罪对陈小同提起公诉 , 阳谷县法院以普通程序公开开庭审理 。
法庭上的陈小同声泪俱下:“我只是看到别人有钱就能过得好 , 自己年纪小 , 又没文化不能挣钱 , 才一时糊涂起了贪念 , 我会好好服刑 , 以后出来踏踏实实工作 。 ”
案后说法
面对工作中接触到的青少年犯罪案件 , 我们办案人员时常感到痛心 , 尤其那些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犯 , 这意味着一个家庭希望的幻灭 。
探究刑事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的原因 , 我以为一方面是经济迅速发展 ,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 网络科技触手可及 , 让青少年在扩大视野的同时 , 也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 。 比如网络游戏 , 虽然有一定益智作用 , 但相当一部分网游充斥着暴力、血腥等不健康内容 , 青少年极易模仿 。 另一方面 ,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 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方面成熟的时间日益提前 , 思想和观念也越来越复杂 。 此外 , 很多青少年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入城市生活 , 城市较为明显的社会阶层划分与资源分配不均衡强化了他们的“被剥夺感” , 使他们容易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 , 一旦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难题 , 这种被边缘化、被排挤的处境就会激起他们的不良情绪 , 成为他们犯罪的社会诱因 。
在此 , 我们呼吁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育 , 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 , 大力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 重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