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筑师应该多挑战大房子 大房子的二八法则( 二 )

\r\n

\r\n

\r\n在李伟看来 , 中国的优秀建筑师们应该更加勇于接受大房子的挑战 , 而他自己的目标也很明确:“做大房子;在大房子里面 , 做一些小建筑师应有的贡献 。 ”\r\n

\r\n对于做大房子 , 李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二八原则 。 即先借用成熟的工厂化的手法 , 把80%的东西搞定 , 把剩下的20%当做小房子来做 , 有实验性的 , 吸引人去的空间 。 \r\n深圳万科云城 , 就是李伟近年参与的大型项目之一 。 \r\n

\r\n大房子 , 李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r\n二八原则 。 \r\n万科云城项目地处南山留仙洞 , 占地约40万平方米 , 总建面积133.5万平方米 。 项目启动前 , 这里完全是一片空地 。 用李伟的话说 , 这无异于一场“造城运动”——40万平方米用地 , 近40栋单体建筑 , 30家设计团队共同参与 。 李伟所在的华阳国际 , 除了主持云城一期的方案设计 , 同时作为总体施工图及设计技术总协调单位 , 综合协调30家设计单位和近万张施工图纸 。 \r\n24米 , 是秩序和活力之间的分界线 。 作为大规模的建筑集群和产业集群 , 产业园项目好似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湿地 , 丰富多变 。 通过垂直向多层空间划分 , 24米以上 , 快速建设的公寓和办公形成规整的城市界面;24米以下 , 不同体量的异质空间 , 形成混合开放的街区 。 \r\n

\r\n“从整个大的万科云城来讲 , 这里面有两个我认为的20% 。 \r\n一个是(它的)绿廊 , 作为在那么高密度的情况下 , 特别特别珍贵的一片低密度的东西 , 他一定会做得很好玩 , 让人印象深刻 。 ”\r\n“从整个大的万科云城来讲 , 这里面有两个我认为的20% 。 一个是(它的)绿廊 , 作为在那么高密度的情况下 , 特别特别珍贵的一片低密度的东西 , 他一定会做得很好玩 , 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请了很多很有思想的明星建筑师去做 , 然后万科也找了很多好玩的公司进去 。 还有一个呢 , 就是那栋超高层的塔楼 , 从高度上来讲 , 它一定是一个标志物 , 也是要完全不一样的 , 所以当时找了新加坡的WOHA建筑事务所 , 而且他当时还挑战了很多深圳的既有规范 ,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 就是它能做成一个标杆 , 然后在办公模式上有一个创新 。 ”\r\n“回到我们一期的那个小东西来讲 , 在这种混凝土的快速建造的森林里面 , 需要有一个相对让人感觉到温暖的空间 , 因为它四栋公寓楼是被一条市政路切割成南北两区 , 我想回家的路上能不能做出一些东西来?能不能做一个桥 , 把南北两区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机会 , 它就成为我所说的二八原则里面的这个二 。 ”\r\n

\r\n

\r\n能不能做一个桥 , 把南北两区联系起来?\r\n从北方四合院里的抄手游廊获得灵感 , 将游廊拉长为135米的连廊 , 横跨街道 , 从一层到二层 , 行人穿越社区景观核心 , 快速到达四栋塔楼 , 流线简单直接 , 由聚而散 。 \r\n连廊连接南北地块 , 却不打断街道的空间感受 , 吊柱结构让建筑物漂浮于5.4米之上 , 视觉上轻盈、干净 。 \r\n连廊顶部井字梁与立面格栅 , 与东升西落的阳光交汇 , 借由光影 , 早出晚归的人们 , 从中感知大自然给予的时间刻度 。 \r\n

\r\n对于深圳产业园的变化 , 李伟有深入的研究和见解 。 他认为 , 深圳的产业园已经从第一代走到了第五代 。 \r\n“第一代 , 我认为是这种单独的厂房 , 没有什么规划 , 只是纯生产需求 。 第二代 , 是以规划主导或政策导向的 , 比如科技园这种 , 就是这一片我要集中某个产业 , 然后他就开始干 , 那干完之后 , 大家发现可能他只是满足了生产跟企业 , 工人饭都没地方吃 , 交通等问题也很难解决;这样就出出现了第三代 , 主要在满足人的需求 , 吃喝玩乐 , 类似于现在的天安云谷;到了第四代 , 我认为更加倾斜于对企业的商务关怀 , 比如对企业的人力、融资等方面的培训和服务 , 类似于蛇口网谷 , 包括前海的企业总部这块 , 它还配有自己一个大的论坛展厅和会议中心;再往后的5.0的产业园呢 , 我觉得它实际上要满足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 就是文化主题类的 , 比如华侨城的创意园 , 其实还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好的模式 , 就是机场那边的梧桐岛 , 它是一种有主题的、偏向自然野奢的感觉 。 然后 , 我们就想 , 能不能把前面这几种:为人、为企业和文化类的东西都揉在一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