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为何感到迷茫

  “迷茫”似乎一直都是年轻人必经的“成长烦恼” 。 记得我刚工作那会 , 学校领导就让我们思考怎样引导学生们走出迷茫 。 如今 , 10多年过去了 , 新一代的年轻人依旧很迷茫 。 其实 , 总结年轻人的迷茫期 , 无非是在大学求学和初入职场这两个阶段 。

  如果说大一刚入学 , 对大学还满怀期待 , 抱有一丝新鲜感 , 那么一旦进入大二 , 迷茫就会悄然而至 。 大学阶段的迷茫多是因为没有奋斗目标而引起的 。 高中时代 , 每个人的目标都很清晰 , 也很“简单粗暴” , 那就是拼高考、拼高分 , 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处于应试备考的紧张状态 , 在学校制度的束缚下 , 根本没有时间去迷茫 。

  大学不一样 , 学生的空余时间明显多了 , 也更自由 , 不少人突然开始思考之前从没想过的问题: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未来能做什么、所学专业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否有用……迷茫之中 , 有些人开始了自我反思 。 然而 , 很多问题并非一下就能得到解答 , 而是需要慢慢去摸索和认识 , 有些问题如果不经过一些实践 , 根本就没法想明白 。 如今 , 大学生经常处于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中 , 茫茫然没有方向 , 自然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

  事实上 , 这个阶段的迷茫也是对自我的再认知 , 它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没有答案之后的无所事事、自暴自弃和自我沉沦 。 年轻人如果习惯了师长和父母直接给出答案 , 而不愿意自己主动去探索 , 就可能会将这种迷茫转移到“网络游戏”上 , 寻找精神慰藉 , 殊不知 , 越沉沦 , 越迷茫 。

  年轻人要想走出这种迷茫 , 就要找到目标、确定方向、付出行动 。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 不妨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让自己真正忙起来 , 从一个“思想家”向“行动家”转变 , 要么读书、要么健身 , 少想一点乱七八糟的东西 , 尝试去专注做好一件事 , 更加脚踏实地一些 。

  年轻人初入职场 , 也很容易感觉迷茫 , 原因无非在于:对工作不感兴趣 , 提不起干劲儿;生活一眼望到头 , 从周围人身上看到自己多年后的样子 , 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工作环境、待遇、个人前途等与之前的期望不符 , 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看到一些他人成功的案例 , 对自己的工作顿时没有认同感 , 可是自己的能力又撑不起自己的梦想;两眼一抹黑 , 暗无天日 , 却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一阶段的迷茫大多是因为个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 所谓社会化 , 是指人在社会的交往和互动中 , 逐渐从“学校人”转变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 。

  “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 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 , 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 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 , 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 。

  走出校园 , 摆在每个毕业生面前的难题就是社会化成长 。 社会的复杂性很容易让个人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自己是谁、自己能干什么 , 从而产生了自我定位的失衡 。 社会有其规范和游戏规则 , 需要个人逐步习得 , 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 从而融入社会人的群体之中 。

  一个人要有清晰的目标 , 其前提是要有相对清晰和稳定的自我概念 , 即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 有多大的能力 , 唯有将自我的能力和职业特性、岗位需求相匹配 , 才能达成一种心理上的适切度和满足感 。 走出这种矛盾冲突 , 确立更加稳定、成熟的自我 , 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 所幸的是 , 正因为年轻 , 工作是可以试错的 , 人也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清楚自身的定位 。

  刚工作时 , 领导常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领导和同事眼里都很优秀的教师 , 受到某企业经理人的邀请 , 他就辞职、跳槽到企业去 , 但是 , 工作了一年后 , 因为无法承受那里的工作压力、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 , 他又想回学校做老师 。 然而 , 此一时彼一时 , 学校的招聘门槛提高了 , 自己因为学历不够 , 没办法再回原来的学校教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