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是什么意思( 五 )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 , 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 , 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 。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 , 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 , 客散孟尝门 。  
故驿通槐里 , 长亭下槿原 。  
征西旧旌节 , 从此向河源 。  
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 , 挂绶出都门 。  
我亦今年去 , 商山淅岸村 。  
冬修方丈室 , 春种桔槔园 。  
千万人间事 , 从兹不复言 。  
这两种仿古的对仗 , 多见于五律 , 七律很少 , 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 。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秦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 风流儒雅亦吾师 。  
怅望千秋一洒泪 , 萧条异代不同时 。  
江山故宅空文藻 , 云雨荒台岂梦思 。  
最是楚宫俱泯灭 , 舟人指点到今疑 。  
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 , 与颈联相比 , 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 。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 , 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 , 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  
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 , 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 。晚唐以后 , 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 , 同平仄的对、粘一样 , 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 。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 , 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 。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 , 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 , 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 , 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 , 那么这绝句 , 首联对仗 , 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 , 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