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行车的三大车系解析 公路自行车有几种( 二 )

  
8、管材设计◎管材形状属于扁平型与不规则型,通常在研发阶段的时候,是利用真人或模型模拟进行动态风洞测试,以及电脑计算车架各个部位的风阻,空气力学表现会随着不同管件与零件而改变,研发团队不断地修正精进每一个部位管件形状,最终呈现极佳空气力学效果的车架 。◎无论是由前侧或后方观察空气力学车架,可以发现车型非常「瘦窄」与流线型,许多部位属于所谓的水滴型剖面,像是在前叉下半部、下管上半部、座管上半部等,让空气力学效果明显提升 。◎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座管形状结合「切削点」的概念,也就是与计时车相同的设计概念,降低轮组产生的扰流 。◎甚至连水壶本体都考虑进去,期许产生整体性的导流效果,因此在最终冲刺之前,并不建议选手将水壶丢弃 。另外一提,透过不对称BB设计,大齿盘侧较为内缩,减少踩踏瞬间的扰流 。建议用途以长距离平路、且时速可以维持35-40km以上为主的路况最为适合,在巡航的情况之下,能够减少体力耗费,举凡冲刺赛、绕圈赛和小型丘陵地形都很合适 。  
9、车架几何◎面对长距离的骑乘路况,车架几何设计必须符合人体工学,即使是长时间骑乘下来,也不至于觉得非常疲劳,以及有效减少产生痠痛感 。◎相较于前面两种车系,长途舒适型车架的头管较高,加上较短的上管设计,使得平均分散臀部与双手的重心,是三种车系之中,骑乘姿势最为挺拔与舒适 。◎还有较长的轴距,骑乘重心与操控性更为稳定 。管材设计◎除了调整骑乘姿势为舒适设定,如果能吸收更多来自路面的震动,也是能减少身体疲劳感,可能可以明显发现特别下移的后上叉,也就是远低于上管 。◎座管变得比较长,可以增加位移弹性,还有微弯式前叉与如同铅笔一样扁平的后上叉,增加管件的顺应性与变形量,以上设计都可有效吸收来自路面的震动 。◎分别在前叉、后上叉与座管加入独家Zerts避震硅胶,具有缓冲吸震的能力,让公路车也能享受登山车的避震器效果 。或是加入特殊材质达到吸震效果,例如在后三角碳纤维管材,加入具有减震效果的天然亚麻纤维配方 。  
10、零件搭配◎以舒适性为通盘考量,车架可以相容25C以上的轮胎款式,相对来说增加舒适度 。◎因应长距离或较为複杂路况,轮胎必须拥有更好的防刺性能,以减少道路维修的机率 。◎选用碟煞系统,能够精準调整速度,并且只需要单指作动即可达到与C夹相同的煞车制动力,有效节省双手力量 。在功能方面,即使面对雨天或严峻等骑乘路况,依旧提供较佳煞的车制动力,面对长距离下坡,也不用担心碳纤维过热而产生烧框问题 。◎由于骑乘姿势较为挺立,背部上扬使得坐骨承受较大的压力,部份车款会选择吸震座垫,通常材质比较偏软,或是使用Gel材质增加舒适性 。建议用途全天候路况、环台、距离200km以上的骑乘或是颠簸的石板路 。  
11、虽然三大车系各有所长,但是大多数的车友并不一定有能力可以一次拥有,以汽车来说,一个家庭通常最多也是2台,如果只能或只想在三者之中择一,又该如何选择呢?如果是刚刚入门的车友,建议选择长途舒适型,骑乘姿势相对舒适,也比较容易操控,如果之后觉得想要升级,则是可以针对骑乘需求进一步考量,如果喜欢一马平川,建议选择空气力学型,或是喜欢登高而望远,建议选择轻量爬坡型 。  
不少车友骑车除了兼顾运动健身,也希望放鬆心灵,往山上跑的机率不少,所以轻量爬坡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  
13、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