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职场生存法则 马未都职场是个技术活( 五 )

  
七八岁就给故宫文物挑错?  
马未都:分明是瞎扯  
与吸收郝笛入会的何志华、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魏孝民相比 , 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 。  
王宗发回忆 , 初识郝笛是天津民间收藏委员会在历史博物馆搞的一个展览上 。“我是负责钱币这一块的 , 当时展台都安排完了 , 有个人进来介绍说 , 一个小孩想参展 。我见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 , 想着这么小就好古钱币 , 好事 , 就临时给他安排了一个柜台 。”  
“说实话 , 他展览的几十枚钱币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了 。”王宗发评价称 , “当时这孩子挺内向 , 不言不语 , 不喊不闹的 。”  
展览结识之后 , 郝笛经常主动与王宗发联系 , “我发表的一些学术文章都给他看 , 我在博物馆讲课他也过去听 , 也常打电话向我请教一些问题 。”王宗发说 。  
但王宗发发现经过媒体报道后 , 郝笛和家人都变得不一样了 , “媒体一炒作 , 他和他父亲就飘飘然了” , 王宗发称他也曾找郝笛的父亲谈过 , 奉劝说:“孩子小 , 你别让媒体把他炒成这样 , 这样对孩子不利 , 孩子如果研究这个你得让他去专业学校 , 让他逐步深入地学习 。”  
“他父亲很不以为然 , 甚至很不高兴 。后来我也就不说他了 , 我有十几年没见过他们了 。”王宗发说 。  
对于诸多报道中对郝笛的一些“神奇”描述 , 王宗发苦笑不已 。  
“神文”称 , 2001年11月30日 , 天津红桥区复兴路工地文物发掘现场 , 十几位考古专家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 , 没人能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一筹莫展之际 , 16岁的郝笛出现了 , 并说:“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 , 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 , 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还会有*** 。”10分钟后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 。  
“报纸上报道的所谓郝笛在(文物挖掘)现场说的话、他所了解的情况 , 那些都是我研究出来的 。他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全都是我发表在文章里的一些东西 , 那些文章我都给他看过 。”王宗发苦笑道 。  
诸多报道中都提及 , 复兴路工地“一鸣惊人”之后 , 天津许多大型考古挖掘现场都邀请郝笛到场鉴定 。  
“考古是一个特殊的专业 , 专业考古队有他们的规章制度 , 工作非常严谨 , 有些甚至是保密的 , 绝对不会随便邀请外人去参加鉴定 。”王宗发说 。据了解 , 王宗发对古钱币研究造诣很深 , 名气很大 , 但即便如此 , 也从未接到过考古队的邀请 。  
【马未都职场生存法则 马未都职场是个技术活】“神文”里还提到 , 郝笛收藏了大量古钱币 , “20万余枚铜钱 , 且无一重复” 。“可笑 , 不可能!这都是外行话 。铜钱是古代流通货币 , 铸造时都是一提一提铸造的 , 不可能20万余枚 , 无一重复 。”王宗发说 。  
“有些报道说 , 郝笛七八岁时就在故宫博物院给文物挑错了 , 这纯粹是胡扯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 , 他的文物知识从哪来?”王宗发对此质疑 。  
王宗发的质疑也得到了知名收藏人士马未都的赞同 , “稍正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瞎扯 , 文物鉴定是一个技术活 , 你没有一定的积累 , 几岁就能怎样怎样 , 怎么可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