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为什么你越说,孩子越不听?小心孩子陷入“被动攻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和你一起剖析人性与情感。  
  
  
  
聊起女儿,表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刚满10岁的小姑娘,遇谁怼谁,让她往东,她偏要往西,没有一件事,愿意配合父母顺利完成的。  
  
就拿早晨起床来说,每天至少要喊半个小时、十几次,她才慢吞吞从床上爬起来。  
  
一起来,便找四处找妈妈,不是要妈妈帮她拿衣服,便是在厕所里慢动作刷牙,总之,每天眼看着时间流逝,早高峰临近,她就是不紧不慢,似乎上学迟到这件事,跟她一点关系没有。  
  
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出门上学,表妹也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将“踩点”喊她,换成提前“20分钟”,可是,起床时间是早了,给足了她磨蹭的时间,但是,正是这个“磨蹭”让人烦躁。  
  
比如,只喊她一次,让她承担迟到的后果,尝过被老师罚站后,小姑娘对表妹没有明目张胆的生气,而是以各种方式,与表妹“作对”。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常回家玩一下再写作业,她偏偏在玩玩之后,就赶着跑到厕所去,在里面一呆就是半个小时,有时候更长。  
  
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每天在家里上演,她总能用一种相对迂回的方式,让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僵。  
  
小姑娘并没有明显的愤怒、生气的表现,但是,跟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总会感觉到烦躁、焦虑,仿佛她就有一种魔法,在无形当中,激怒所有人。  
  
养育出这样的孩子,许多人会沮丧,为什么这么辛苦,养出来的孩子,怎么看都像是“报仇”的。  
  
美国知名婚姻家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安德烈娅·勃兰特在《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中,将这种表现称为“被动攻击”。  
  
什么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又称为消极抵抗,或隐形攻击,是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  
  
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让儿子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业。  
  
孩子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回家之后,妈妈又提醒了两次,孩子才慢吞吞地拿起书包,坐在课桌前,又磨磨蹭蹭地将书、笔、本子等等拿出来。  
  
不到五分钟时间,他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好不容易坐下来,又喊妈妈作业没有抄。  
  
总之,在妈妈看来,他就是故意“磨洋工”,气不打一处来。  
  
但是,孩子又没有跟她“硬刚”。  
  
其实,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被动攻击”。  
  
具体来说,就是孩子内心,不是愿意写作业的,至少,放学回家什么都不让干,就开始写作业,是让他抵触的。  
  
在过去的生活中,每次他提出希望玩一会儿,再开始写作业,亦或是,表达了对写作业的抵触和反感时,被妈妈严厉的批评和制止,久而久之,他就放弃了抵抗。  
  
然而,人对不愿意做的事,强迫自己去做时,哪怕语言上没有表达,行为上也会本能地反抗。  
  
“被动攻击”,也就是一种隐形反抗。  
  
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不仅是孩子,在成年人之间,也有许多有这样的行为。  
  
夫妻之间,遇到分歧时,明明不愿意做的事,但是,为了维持婚姻的和谐,或是,展现自己的懂事得体,强迫自己强压怒火,做不愿意做的事,却又用另一个隐形的方式,刺激他人的情绪。  
  
从另一种方式讲,被动攻击,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方式。  
  
为什么会产生“被动攻击”  
安德烈娅·勃兰特表示,被动攻击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才当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例如,造成双方的冲突或决裂),这种应对机制就会启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