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品先眼中 , 海洋文明蕴含着一种广阔胸怀和冒险精神 。 “科学要研究 , 就是要到现场去 。 海洋知识的源泉在海里 , 海洋的灵感也在海里 , 如果你脱开了真正的现场 , 就没有这个灵感了 。 ”
即使已经研究海洋科学几十年 , 汪品先也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 他时常调侃自己与3000万年高龄的南海相比 , 还是个小孩 。 他说:“如果你对科学没有热情 , 光是对科学带来的好处有热情 , 这是走不远的 。 ”
在同济大学 , 如今85岁的他 , 还走上了“中国道路·名师讲坛” , 成为人气爆棚的“思政课教师”;今年春季学期 , 再次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公选课“科学与文化” 。 他还“火”出了圈 , 走进B站为屏幕前的“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关于深海的一切 。 他的粉丝 , 从课堂上选课的两三百名学生 , 一下子扩容到网络上百万数量级的“观众” 。
他出版的科普读物《地球系统与演变》《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深海浅说》等好书 , 也深受读者欢迎 。
在汪品先看来 , 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 “科学与文化”并不是一般的“科普” , 而是科学回归其文化的本性 , 是他要做“第二件事”的一部分 。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 , 汪品先依旧骑着他那标志性的脚踏车穿梭在校园 , 这位笑意盈盈的“单车院士” , 依旧是同济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 , 且一次次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光环”与“能量” 。
汪品先曾反复提及:“我们要营造创新启发式教育的良好生态 。 学校不是批发知识的仓库、制造文凭的工厂 , 而是培养能力 , 陶冶情操的洪炉 。 ”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什么?汪品先的一番话道出真谛:“一位好老师的一节课、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终生 。 课堂的成功 , 不仅在内容 , 更在于精神 。 ”
采访结束后 , 采访人员在乘坐电梯时遇到了汪老先生的同事 。 这位同事告诉采访人员 , 汪老先生走楼梯去食堂吃饭了 。
骑自行车、走楼梯是汪品先;挑战深海、勇探大洋是汪品先;但行前路、赤诚求知是汪品先 。 先生正以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感染感召着人们 。
【“深海勇士”汪品先:“我剩下的这些年,想再踩出一个脚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 不是按花掉多少 , 而是按给出多少评价的 。 我剩下的这些年 , 想再踩出一个脚印 。 ”汪品先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