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史话之春秋时代的列国疆域( 二 )


周、秦、晋交界的地区,即今天河南三门峡一带,是周文王同胞兄弟所建立的虢国 。虢有东、西、北三支,东虢在今河南汜水县,后被郑国所灭 。西虢在今宝鸡附近,周王室东迁后被犬戎所灭,此即北虢 。今天在河南陕县上村岭发现了大片墓地,有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戈铭文为“太子元徒戈”,在另一座墓中出土件铜隔,有铭文“號季氏子乍(误)鬲”六字,证明这里就是虢国墓地 。国是东周王室西边的屏障,地位重要,周桓王任命虢君为王室卿土,与郑庄公分掌王室大权 。可是,在东迁的一百多年后(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55)被晋献公灭掉了 。
周王室东、北、西三面在春秋初年还算是比较安全的,而南边则不太平 。就在今河南南部丹水和淅水交汇的地方,称为丹阳,是对周王室颇不驯顺的楚国国都 。西周初年,楚与周的关系曾好过一段时期,周成王以子爵封熊绎,楚接受封爵,并北上朝见王 。在岐山出土的西周甲骨中,有一片上记载着“楚子来告”这件事 。没过多久,周昭王就两次率领大军征楚,在第二次征楚回军时,中了楚人的计谋,淹死在汉水里,史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即是指这件事 。宣王也曾派方叔率领大军伐楚,并把他的母舅申侯封在申(今河南南阳市)以对付楚人 。
楚国北上不成就向南发展势力 。西周末年它已控制了长江沿岸的今武昌、江陵一带 。公元前689年(鲁庄公五年)楚文王即位后,把国都南迁到郢(今湖北江陵) 。春秋初年楚君熊通要周王提升他的爵位,被拒绝,熊通于是自称为王 。
周人为了防御楚人北上,在今天的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地区汉水和淮水之间,星罗棋布地分封了一些诸侯国 。在汉水以北有所谓“汉阳诸姬”,可考者有随(又称曾,今湖北随县)、唐(随县西北)、应(河南鲁山县)、蔡(今上蔡县)、胡(今河南漯河市东)等 。这一带是古代一些民族杂居之地,不仅有姬姓国,还有姜姓的申(今河南南阳市)、吕(又称甫,今南阳市境)、许(初在今河南许昌,后徙叶县)、厉(今湖北随州市北),妫姓的陈(今河南准阳)、息(今河南息县),嬴姓的江(今河南正阳)、黄(今河南潢川),偃姓的贰(今湖北应山县境)、轸(今湖北应城县境),曼姓的邓(今河南邓县境),允姓的鄀(今河南商密),熊姓的罗(今湖北宜城县西),等等 。这些国家除随、蔡两国外,在春秋时多被楚国吞灭而并人楚国的版图 。
在今天中国的东半部,从北到南布列着燕、齐、鲁、宋、吴越等大小诸侯国,它们在周王王室东迁时,因山川阻隔,没有起什么作用 。
燕国最北,都城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当时称为蓟 。始封君召公奭,姬姓,原居住在陕西岐山的召地,故称召公 。周武王灭商,封召公于燕而称为燕召公,周初为王室三公之一,地位很高 。燕国据有今河北北半部的广大地区,它的东边是孤竹国,东北边是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北边和西边是戎狄部族 。燕地处北方,与中原各国交往很少,见于传世古文献记载的只有齐桓公伐山戒深燕境一事较为详细一些 。另外,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春秋事语》中,有一章记载晋国攻燕,燕大夫某(名缺)率师抵御的事 。可见春秋时,燕晋间的关系并不和陸 。
燕国的南边,今山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是姜姓齐国,始封君是西周开国元勋之一的姜尚,先以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为都,后迁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齐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东边是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县),再往东的胶东半岛上是莱夷 。西以济水为界,南以泰山与鲁国分界,北至今河北省境 。在齐的周围还有一些力量不强的小国 。这些都是它向外发展的空间 。加上齐国东北的渤海,有渔盐之利,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