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那个人 砸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二 )


若匡衡能"不忘切心 , 牢记使命" , 将是大汉之福 , 他也会在励志的大道上更加耀眼 , 取得更加闪光的成就 , 让人们深深感念和铭记 。
遗憾的是 , 入仕后的匡衡 , 随着职务的升迁 , 在迎合上意中渐渐变质 , 最终沦为一代弄臣和巨贪 , 可悲可叹!
匡衡代行丞相之职后 , 便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常常勾结在一起 , 看谁不顺眼就联手整治谁 。
提出"明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的功臣陈汤打败匈奴 , 得胜归来 。匡衡与石显二人担心陈汤得到丰厚的奖赏后超过他们 , 便联名上了一道奏折 , 弹劾陈汤有"父丧不归;打了胜仗目中无人 , 假传圣者 , 贪功冒进 , 击杀的郅支单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义的情节 。
战功赫赫的名将陈汤 , 就这样在这道"杀人不见血"的奏疏里失去隆恩 。还算幸运的是 , 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力挺陈汤功勋卓著 , 若不奖赏会令天下人寒心 , 偏信匡、石二人的汉元帝只好给了陈汤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励 , 封关内侯 , 不过食邑只有三百户 。
陈汤得到的食邑低于匡衡 , 匡衡才作罢 。后来 , 匡衡便开始整治他的"盟友"奸佞石显 。
起先中书令石显依仗汉元帝对他的宠幸 , 肆意加增赋税 , 盘剥百姓 , 鱼肉乡里 。匡衡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还称赞石显有魄力 , 是当朝第一能臣 。
待汉元帝过逝、汉成帝继位后 , 匡衡得知汉成帝不喜欢石显 , 便见风使舵 , 落井下石 , 联合御史大夫张潭奏了石显一本 , 说石显如何如何使坏 , 把他们几个一起干的坏事都算在石显头上 。
昏庸的汉成帝大喜 , 不加查证 , 迅速处置了石显 , 贬为庶人 , 赶回老家 。石显气愤不过 , 在贬途中绝食而死 。
石显死后不久 , 张潭获罪免职 , 便告发了匡衡 , 匡衡凄惨的下场也随之到来 。因他在自己的封地上早已做了手脚 , 私吞多占了4万多亩田土 , 原本他的食邑是31万亩 。张潭告发他时 , 匡衡狡辩说是郡图之错 。
但汉成帝对匡衡这几个前朝重臣早已看不惯 , 欲弃之而后快 , 如今有了张潭的供述 , 就根本不在意匡衡说什么 , 旋及一纸诏令 , 革除了他代行的丞相之职 , 贬为庶人 , 同样赶回老家 。没过几年 , "一代大儒"经学家匡衡就在老家孤独地死去 。
三、从励志到变质 , 匡衡何以走上不归路?
匡衡从小时很感人的"凿壁借光"刻苦读书这一励志典型 , 到长大后顺利步入仕途 , 却不顾一切 , 只想着迎合上意如何上位 , 位极人臣时又玩弄权术 , 窃取田土 , 成为一代弄臣和巨贪这一反面典型 。
人物形象完全逆转 , 让人震惊 。匡衡何以走上不耻之路?这从他的发展历程 , 便可知端倪 。
匡衡确有过人之处 , 小时候能在一贫如洗的条件下 , 靠"凿壁借光"这样坚韧的奋斗、顽强的打拼而出人头地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若匡衡能保持这样的精神 , 矢志不渝地在正道上深耕 , 一定是令人钦佩的楷模 , 该有多好 。可惜 , 匡衡走偏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