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介绍 , 在关键技术领域 ,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在近眼显示技术、多感官协同技术、全景摄录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内容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多感官协同的长时沉浸虚拟现实关键技术及应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深度沉浸体验的近眼显示技术方案等 。
在产品供给和行业应用领域 , 虚拟现实产业同样取得有效进展 , 整机设备、感知交互设备、内容采集制作设备、分发平台等产品不断出新 , VR/AR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影视文化、教育培训、购物商贸等方面广泛应用 。
网络方面 , 我国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 截至2021年8月底 , 累计建成5G基站总数103.7万个 , 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城市、还有95%以上的县城城区和35%的乡镇镇区 , 为快速推进虚拟现实终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网络支撑基础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侯建仁说 , 在今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已被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
关键领域持续攻关
打造产业“生态链”
当前虚拟现实产业进入新一轮爆发期 。 业内人士认为 , 我国既要继续“扬长” , 积极融入全球虚拟现实产业;又要着力关键领域持续攻关 , 加大VR基础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 , 激活潜在市场 , 打造国内产业“生态链” 。
汪丛青等人认为 , 我国在虚拟现实硬件生产水平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 与在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及虚拟现实内容创新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 。
“扬长补短”聚焦关键领域攻关 。 我国在全球VR产业格局中正发挥重要作用 ,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 应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保证自身产业链韧性 , 以免在关键领域处于被动 。 “我们要看到 , 虚拟现实产业根基还是虚拟现实技术 , 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认为 。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等人认为 , 中国应重视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领域 , 通过整合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高校、重点创新型企业等协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 实现分布式、网络式的虚拟现实底层技术攻关 。
加强标准研制形成“中国方案” 。 受访人士表示 , 当前VR/XR领域的行业标准尚未成熟 , 而国内外在标准化研制方面有较多相似性 , 具有合作基础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晓莺建议 , 提升标准研制水平 , 构建覆盖基础通用、数据、产品、服务、管理、测试评价等方面的虚拟现实产业标准体系 。
建设人才梯队实现“术以致用” 。 2017年度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约翰·轩尼诗认为 , 只有让更多人群使用VR技术 , 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
人才是“虚拟”照进“现实”的关键纽带 。 韩国水原大学李明元教授等人建议 , 一方面 , 健全产、学、研、用一体的虚拟现实人才梯度培育体系 , 培养专家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另一方面 , 引导VR技术在工业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 为大量VR从业人员提供实训机会 , 实现“术以致用” 。
【虚拟现实乘风起势 持续攻关打造产业“生态链”】作者:□采访人员 胡锦武 陈毓珊 崔璐 南昌报道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