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史名词( 二 )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


召陵之盟
春球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


葵丘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等国进攻亲附楚国的郑国,楚救郑伐宋 。十一月,两军战于泓水,宋襄公以仁义之师自命,不肯攻击尚未完全渡河的楚军,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楚军击溃,宋襄公也身受重伤 。第二年,襄公即死去,其霸业之梦亦随之告终 。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 。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遂北御晋兵 。晋文公「退避三舍」,在城濮与楚对峙 。晋军利用楚军骄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 。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不久,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文公为侯伯 。


向戌弭兵
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 。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了有十四国参加的弭兵会议,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各小国同时向两国纳贡 。此次弭兵以后,中原战争减少,各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


三家分晋
韩、赵、魏灭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时晋侯已沦为附庸,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了晋静公,复又三分其残余领地 。晋灭 。


田氏代齐
【中国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史名词】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 。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权,不过仍然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