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哥老婆的爸妈怎么称呼( 三 )


泰国的泰族大约在晚唐到五代时从广西、云南南部南下至中南半岛 。至迟这个时候,“娘”就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语言中,因此在唐朝时,“娘”这个称呼已经扩散得非常广泛,从西北的敦煌到南方的广西、云南皆有使用 。“孃”则是个早就出现的字,然而汉魏时期,这个字的意思是“烦扰”,是“攘”的一种写法 。入唐以后用“孃”表示母亲的规模渐渐扩大,晚唐开始,“孃”“娘”渐渐有混用情况出现 。
然而关于“娘”“孃”是如何突然出现的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孃”来源于突厥语“你母亲” 。在突厥语系的语言中,表示“你的”时在词语后面加上-ng,如维吾尔语母亲是ana,你母亲是anang 。“娘”则是“女郎”或是“女儿”的合音 。可是“孃”借自突厥语的说法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突厥汗国在6世纪中期脱离柔然汗国自立,在攻灭柔然汗国后成为新的草原霸主 。中原王朝始通突厥是在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突厥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中原王朝北面的心腹大患 。然而整个突厥汗国和后继的东突厥、西突厥乃至后突厥都始终没有能够像鲜卑人那样入主中原,虽然不少突厥家族后来先后内迁在唐朝为官,但是比起鲜卑在中原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 。而且突厥汗国碑刻中母亲是 o?g,ana 要到后来的回鹘时代才出现在文书里 。
总而言之,中国人在从三国到唐朝的几百年间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旧的称谓消失或者暂时隐匿了,新的称谓出现 。这次亲属称谓的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如何称呼亲戚 。然而,除了“哥”较为明确是鲜卑或者其他北族的称呼外,“爷”“爹”“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突然取代汉语固有的称呼仍然存在诸多疑团 。
永不变的“舅舅”
尽管在这几百年间汉语的称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些称呼却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
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泸沽湖本来可以说是非常偏远的地方,近年旅游业的兴起让泸沽湖成为知名的旅游区 。泸沽湖确实风光旖旎,但是如果不是摩梭人的存在,恐怕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高山湖泊,不会变成如今的热门景点 。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摩梭人以走婚而出名 。
很多不明就里、胡思乱想的游客对走婚存在许多误解,摩梭人的走婚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混乱 。所谓“走婚制”,核心模式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住在一起,女子不去夫家,男子也不娶妇进门,一个女子生的子女由女方家庭抚养,女子的兄弟(小孩的舅舅)充当了其他社会中父亲的角色,而舅舅自己的亲生孩子,则由小孩的舅舅抚养 。因此摩梭人有谚语:“天上飞的,是老鹰最大 。天下走的,是舅舅最大 。”当今,四川的摩梭人由于传说祖先是元朝南下的蒙古人而划归蒙古族,云南的摩梭人则划归纳西族 。可以确定的是,摩梭语和纳西语比较类似,属于一种汉藏语,并没有很明显的蒙古影响 。
在中国许多地方,舅舅地位的尊崇几乎是由来已久的通例 。福建闽南地区有“母舅上大”的说法 。而四川黑水县的藏族,双方的舅舅在谈婚论嫁时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要带最多的彩礼,而且是主要的发言人:要吹嘘自家外甥(女)是血统纯正的本地人,还要自吹自己很富裕 。西夏党项人留下的西夏文记录中,“婚姻”一词和“舅甥”同音,只是写法不同,说明姑舅表亲之间优先通婚 。这也和四川凉山彝族的习惯类似,凉山彝族也是姑舅表亲之间优先通婚,女孩如果要和外人结婚而舅家有儿子的,得象征性征得理论上有结亲优先权的舅舅同意;女子出嫁后如果在夫家受欺负,也由舅舅冲在前头交涉,男子的父兄遭难时往往也可以寻求舅舅庇护 。而在清朝江南地区的读书人家庭,舅舅则会在外甥(女)的教育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经常出现舅舅就是外甥老师的情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