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谈元宇宙|姜宇辉:数字仙境,人的尽头( 二 )


就此而言 , 元宇宙或许并不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 , 而是恰恰相反 , 是有史以来与人类历史和当下现实距离最远、鸿沟最深的那个断裂的未来 。 如果说在之前的几十万的历史之中 , 人类都生活在“现实”或确切说是“自然”主导的世界之中 , 那么从元宇宙开始 , 人类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到那个技术主导的“虚拟”世界之中——“元宇宙能够将信息空间的新维度‘具显(incamate)’为一个物理空间” 。 但那绝不是人类的未来“家园” , 至少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 , 那恐怕是一种背井离乡、甚至离尘绝世般的撕裂体验 。
澎湃新闻:你曾提到“终极的算法和数据是物的仙境 , 人的尽头” 。
姜宇辉:应该说不是“物”的仙境 , 是“数字”的仙境 。 元宇宙可能是人类终极的剥削跟不平等的形式 , 到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 , 人的脑子都将被异化 。 数据背后的少数操纵者把持着所有人的思想 , 数字鸿沟最终成为了一个智识的鸿沟 。 当把人的情感也数据化之后 , 它将导向一个传统人类的终结 。 元宇宙其实否定了我们人类历史 , 从开始到现在所有的 , 人身上的、人的本质性东西 , 比如人的主体性、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人的自我意识等 。
澎湃新闻:就当下人们对元宇宙发展形式的讨论 , 有哪些迷失和误读?
姜宇辉:一般人们会认为 , 未来与现在的关系是连续的、讲话的、肯定的 , 但更有可能是简短的、否定的、创伤的 。 关于元宇宙 , 我认为最大的两个迷执是连续性和游戏化 。 连续性是将元宇宙当成依赖诸如虚拟现实、3D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 来实现对当下现实的增强和拓展;游戏化则是将元宇宙视作现有的游戏平台及产业的进一步蔓延和增殖 。
澎湃新闻:回到“元宇宙”概念诞生的起点 , 三十年前尼尔·斯蒂芬森创作《雪崩》 , 首次提出了“元宇宙” 。 但斯蒂芬森笔下的元宇宙世界充满着反讽与难题 , 和当下的热闹与商业狂欢大相径庭 。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重读、理解这部旧作?
姜宇辉:今天再回看《雪崩》 , 我依然会惊叹小说中的情节鲜活生动 , 同时又鞭辟入里 。 斯蒂芬森给我们呈现的是严酷和深重的困境 , 在小说里元宇宙看似是一个欲望无羁的自由市场 , 但和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一样 , 背后也同样是被各路巨头所垄断和操控 , 充满着各种明争暗斗 。 其次 , 元宇宙其实既不自由 , 更没有平等 。 看似这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自由空间 , 但在其中 , 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更为明显且毫无遮掩 。
小说里每个人在虚拟世界里都有一个“化身” , 富豪和精英是高清的“外皮” , 平民就只能隐没在粗糙像素的黯淡背景之中 。 斯蒂芬森是这样描写的“不少黑白两色的化身散布在人群中 , 他们通过廉价的公用终端进入元宇宙 , 呈现出的黑白图像颗粒粗大 , 时停时动 , 非常不稳定 。 ”这种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 。
从威廉·吉布森为代表的赛博朋克 , 直到《雪崩》所引领的“后赛博朋克”潮流 , 其实互联网和虚拟世界都从未被真正视作一个希望和拯救的乌托邦 , 而是一个苦难深重的黑暗堕落之所 。
澎湃新闻:我们如今想象的元宇宙 , 就是人类向虚拟、肉身向数据的迁徙 , 我们是否要抛弃肉身了?还有其他的想象场景吗?
姜宇辉: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该如何处置人的肉身这一难题 。 《雪崩》是这样想象的 , 主人公阿弘进入元宇宙时 , 这里的元宇宙既不是屏幕后的虚拟世界 ,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人的心灵中想象的世界 , 而是“悬在阿弘的双眼和他所看到的现实之间 。 ”斯蒂芬森写道:“目镜在他眼前涂上了一抹朦胧的淡色 , 映射着一幅扭曲的广角画面…但这大街其实并不存在 , 它只是电脑绘出的一片虚幻的空间 。 在这幅图像后面可以看到阿弘的眼睛 , 一对亚洲人的双眸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