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法国世界级数学家,华为去年基础研究投入超280亿、 十年累计投入约7200亿元( 二 )


每年20%到30%投入基础研究
过去十年 , 华为累计研发投入约7200亿元 。 在困难的2020年 , 华为研发投入1418.93亿元 , 同比增长7.8% 。
从研发方向上看 , 除了鸿蒙、欧拉、5G以及一系列“补洞”措施外 , 华为还将研发的一部分经费投向了基础理论赛道 。
“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资 , 希望用于基础研究费用从每年总研发费用150-200亿美金中划出更多的一块来 , 例如20%到30% , 这样每年有30到40亿美金左右作为基础研究投入 。 ”任正非称 , 基础领域的突破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 , 是数十年的默默无闻 , 辛苦地耕耘 。
任正非曾在与“Polar码之父”Erdal Arika的一场对话中提到一个故事 , “我跑百公里不行 , 在我小时候如果你跑不过就不及格 。 我那时候是农村孩子 , 晚上几乎是没有灯光的 , 老师拿着秒表在终点线看 , 看着跑到终点 。 我们同学就帮我的忙 , 让我悄悄往前走30米至40米 。 ”
任正非说 , “教育不要输在终点线上 , 什么时候起跑无所谓 。 ”
【引入法国世界级数学家,华为去年基础研究投入超280亿、 十年累计投入约7200亿元】华为对基础研究的核心观点是 , 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 , 才有国家和工业的强大 , 没有基础研究 , 产业就会被架空 。
以5G为例 , 2009年 , 华为开始5G研究 , 选定极化码信道编码技术为主攻方向 。 2016年 , 在3GPP会议5G短码方案讨论中 , 以中国华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 , 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 。 这也是中国公司第一次从概念研发介入到标准、产品全链条参与的通信标准 。
“当时我们决定选择了风险比较高的技术 , 甚至从工程角度不是非常成熟的一个技术 , 早期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 ”华为首席科学家童文曾对采访人员表示 , 一旦做出决策 , 华为就不打算在一两年就获得收益 。
从Polar码的论文到标准的距离大约是10年 。 在华为来看 , 基础理论到应用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克服众多工程化难关 , 三代信道编码技术从学术发现到成为产业标准都经历了10到20年的产业转化过程 。
某种意义上看 , 伟大技术的诞生 , 也是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持续努力的接力赛 。
(李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