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重金寻子”是闹剧?法律专家:情节严重的触犯刑法( 五 )
【评论】制造假警情消耗了什么?
近年来 , 微信寻人、各种众筹捐款的信息层出不穷 , 不少人还参与过转发 , 尽管初衷是善意 , 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消费公众爱心的假信息 , 那么面对这种假信息应该怎么办?如何约束?来听听央视评论员洪琳的解读 。
洪琳表示 , 这次的事件可以说虚假警情浪费了公共资源 , 那么也是透支了社会信用 。 在过去的几天里 , 相信很多人都参与到了这次的爱心救援中 , 尽管最后孩子没有事 , 我们放了心 , 但是对于陈某的做法 , 我们也感到非常的愤怒 。 因为陈某消费了人们的爱心 , 而爱心在当今的社会也是一种珍惜品 , 这样的做法触碰了社会的底线 。 爱心是桥 , 但它也有不能承受之重 , 不能承受之重就是指爱心不能被利用 , 不能被消费 。 相信很多人都会思考:下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 我会怎么做?而类似陈某的这种行为是否能够避免 ,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公共平台的自律 , 虽然这次的事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 但是总会有漏洞 , 平台需要仔细甄别;二、公众需保持理性 。 而当我们每个人都不敢献出爱心的时候 , 每个人都会生存在“孤岛”上 , 而这将是最悲哀的时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