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英语上册翻译书 八年级上册英语翻译全书( 三 )


梁志学的译文平实简练、严谨畅达、忠于原作,这在学界是有目共睹的 。他所翻译的作品不仅作为思想研究的文本,而且作为翻译的典型示范,嘉惠学林之功甚大 。
2.阐明费希特的知识学体系
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该书全面反映了他从事哲学研究半个多世纪,从辩证唯物主义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心得体会,其中对费希特哲学体系的研究可谓其学术与人生的缩影 。
费希特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梁志学历时20年对这个体系进行翻译和研究,仅《费希特著作选集》就耗时15年 。在翻译的基础上,梁志学对费希特哲学进行了系统梳理 。费希特的自由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自我”的学说,而以“自我设定自我”为初始命题的知识学,是推导费希特整个哲学体系的公理 。在认识论上,费希特反对康德设定的物自体,用作为本原行动的自我摆脱康德自在之物的束缚,确立起主体和自我意识对客体和实体的绝对自由 。
费希特知识学是从三条基本原理出发的 。第一原理是“自我设定自我”,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无条件的,即A=A,其内容决定其形式,其形式决定其内容 。用日常语言可以表述为:我等于我,我就是我 。这条原理中的动词“设定”“等于”或“是”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被他称为“本原行动”,就是“自我”本身 。也就是说,自我就是行动,就是要“成为”什么、要“是”什么,因而就是自我创造的自由 。第二原理是“自我设定非我”,它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在内容上则是有条件的,受到绝对第一原理的制约,即-A≠A 。“非我”即一切不是我的东西 。“自我”必须设定这一切“非我”的东西,即设定“自我”为一个受到“非我”限制的“自我”,“自我”的主动性受到“非我”的被动性的制约,造成“自我”与“非我”的互相限定 。通过对“非我”的规定、克服和超越,“自我”才能使“自我”展开、扩充、形成为“自我” 。所以“非我”既是“自我”需要克服的,也是“自我”实现自己不可或缺的 。第三原理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或者表达为“自我在自身之内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以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它在形式上是有条件的,受到绝对第一原理的制约,在内容上则是无条件的 。可见知识学的推演是本原行动或自我的逐步展开,从第一个步骤到第二个步骤是分化活动,从第二个步骤到第三个步骤是整合活动,三者体现了正题、反题与合题 。由此,知识学原理作为理论系统构成一个由命题组成的自我封闭的圆圈 。正是费希特第一次清晰明确地表达了正反合这种辩证模式 。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相统一,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终要达到第三原理,那就是人的完全自相一致——绝对自由的自我 。
费希特的知识学体系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部分,前者的对象是理论理性,而后者的对象则是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是实践理性的前提,实践理性却高于理论理性 。理论是为行动做准备的 。费希特的“自我”不仅在认识着自由,也在行动中追求着自由 。“自我”通过克服“非我”的行动而作用于“非我”、改造“非我”,因而必然要进入到伦理、道德、历史、法权等领域,通过改造这些领域使自由成为现实 。费希特希望建立一个能实现和保护自由的理性王国 。个人为了获得自由,首先得认识到自我是有限理性存在者,而他者则是作为自由地合乎目的的非我的有限理性存在者,理性存在者之间必须彼此承认地交往,即过社会生活,因此自我必须给他人以自由 。给他人自由就得对自己有所限定 。这样的相互限定和制约不仅是理性的和道德的,更是实在的和法治的,目标是为了确立平等协作关系 。共同体的维护不是依靠神学和国家的威权,而是所有人都得遵守和承认法权规律 。法权规律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理性和经验的自然法权” 。这样,声称绝对天理和神意,压迫和不平等地对待臣民的整个封建制度都被费希特宣布为违反自然和理性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