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图清晰大图简图 淮河流域图清晰大图( 二 )


众说纷纭吧,我们也没什么特殊观点要阐述的,毕竟一项研究没有经年累月的沉浸,是谈不上有什么认识的 。
双墩这面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的大旗持续了近一千年,随着庙底沟文化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走向了沉寂直到消亡 。而在这之后的几千年中,这里基本上就是中原文化与海岱文化争夺的主要区域 。
按照学者研究,距今4800年至4100年前后这里是黄河故道,所以海岱文化西近的通道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淮北一带,庙底沟骤然消亡以后,这里基本上被大汶口文化纳入囊中,也不乏江汉地区屈家岭文化的身影 。中原文化退缩至淮河上游坚守 。
淮河下游地区随着海侵在距今6000年以后趋于平静,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不过这里的争夺焦点,集中在海岱文化与太湖文化两者之间,大汶口与松泽良渚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拉锯,此消彼长现象很明显,有的时候屈家岭也会来凑凑热闹 。虽然距今5300年前后的凌家滩曾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终归是昙花一现,最终淹没在良渚崛起的大潮中 。
龙山晚期至夏纪年以后,良渚文化衰亡,黄河改道华北,海岱与中原淮北通道在洪水泛滥中限于隔断 。被阻断在中原东部的海岱龙山族群与中原族群形成了联盟 。其代表文化也就是隶属中原龙山的王油坊文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向南扩张,同时位于中原腹地的中原龙山的王湾三期也吹响了向江汉平原进军的号角 。
中原龙山向长江流域的扩张让中原文明的南土抵达长江,淮南淮北以及汉水中游被之后的夏王朝纳入版图 。中华文明多元格局最后终归一体,伟大的中华文明,王朝时代来临,不过淮河流域在此后直到西周,始终与北方的中原王朝若即若离,最后随着楚越等国进入华夏体系,这里最终成为了华夏族群的内土 。这些是后话,我们另文再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