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的妙处 如何鉴赏诗的好坏( 二 )


对于不讲究形式的朋友来说,第一步就可以完全忽略——现代诗爱好者们就可以这样 。
因为我们对诗做出鉴赏,形式是第一步,但是对诗的共性作出欣赏才是鉴赏诗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得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鉴赏新、旧诗体的原因所在 。
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是诗,就有诗的共性 。我们的欣赏,其实正是诗的共性,而非彼此之间的差别——差别是用来挑毛病的,不是用来欣赏的 。
诗的共性:诗是韵文,诗以言志——这不论旧体诗、现代诗都符合这两个特征 。
换句话说,“诗”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思想或见识 。
“欣赏”是“因为喜欢而观赏”,本身就带了喜欢、认同的意思在里面 。
一首诗怎样才能让我们喜欢呢?
第一是要价值观、是非观一致,我会从根本上认同你,第二就是你要让我觉得“有意思” 。
这个“有意思”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有意思,一是表达上有意思 。
说到底就是价值认同外加表达有趣——实际上就是内容和修辞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说什么,怎么说” 。
内容上有意思,取决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见识;表达上有意思,表现为诗人塑造的意象的新奇性 。
在这一点上,现代诗和旧体诗没有任何区别,也因此我们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
无论旧诗、新诗,都是在内容主题上有意思,才能触动读者,在表达方式上有意思,才能打动读者 。
主题上的契合认同,让读者心中一宽:“这正是我想说的啊 。”
表达上的新奇独特,让读者眼中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说啊?”
这两方面做到了,就绝对是一首好诗,不论新旧古今 。
附例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标题主题明确,直指乡愁 。这是能够引起无数海峡对岸读者共鸣的心事,同样也契合大陆希望游子早日回归的心思 。不论公私,这份诗意就成功拔高到政治层面,又符合个人读者 。
首先,无论个人还是官方,我们都对他这首作品的主题认同,这是这首作品成功的最大加分 。
其次就是表达方式,用四段乡愁的不同演绎,重章叠唱,步步递进,最终落实到海峡两岸的故乡离愁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形象化成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对人在不同时期情感变化表达得丝丝入扣 。
这种表达方式是奇特的,未见过的,他让我们知道,原来“乡愁”可以这样浅吟低唱地具象化啊?不但形象,而且贴切 。
所以,这无疑是一首好诗 。
以上作为鉴赏诗作好坏的一个例子,并不全面,只是个人角度 。
古诗也是一样的 。
比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送别诗的主题自然是离别伤感,合乎大多数羁旅在外之人的心思 。
从“送君不觉有离伤”这里,就开始用新奇的写法来吊读者胃口:你明明写送别离愁,怎么会“不觉有离伤”?这就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让我们有兴趣继续往下读 。
结果他通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创造出这些不论什么地方都相同的景色,来告慰别离者,咱们共有一道青山云雨,共有一轮明月,算不上离别,所以不用伤感啦 。
通过想象,创造各种形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