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ESG投资趋势,筑友智造科技(0726.HK)可持续发展能力凸显( 二 )


而要不断巩固并发挥全产业链优势 , 首要的就是持续提高公司的全产业链研发水平 , 这也正是筑友智造科技的另一大优势所在 。 可以看到 , 筑友智造科技已经在建筑设计、智能制造、现场装配、装饰装修、新材料、建筑信息等六大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中具备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 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其申请专利1887项 , 授权专利1288项 , 数量位列行业第一 。
围绕全产业链的持续研发 , 筑友智造科技整合自有技术——材料减量化应用及替代(RIFF体系、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板、固废材料回收利用等)、先进装备产线、制造工艺技术、智慧施工、装配式装修及数智化管理平台等 , 通过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 , 解决工程建造全过程中的协同配合、技术链之间的衔接问题 , 形成系统集成的生产运营体系 , 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完整且可持续减碳的绿色建筑产品(住宅、公建) 。
举例来看 , 在研发方面 , 公司自主研发的RIFF结构体系 , 相比常规传统现浇的结构体系可实现每平米降低碳排放量52.98—83.57公斤;在PC工厂生产运营方面 , 通过可再生能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先进的装备产线和制造工艺技术 , 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的绿色PC工厂 , 每年可实现碳排放减少946吨;在绿色材料应用方面 , 采用可替代水泥的高性能材料、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混凝土复合早强低能耗生产技术 , 每方典型构件混凝土可实现碳排放减少45.16公斤 , 探索推广使用石膏砂浆、A级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和瓷砖干法墙板等材料 , 相较于同类型传统材料分别可实现碳排放减少147.7公斤/平米、1.125公斤/平米和84.4公斤/平米 。
而这些正是筑友智造科技主动拥抱行业发展方向 , 坚持数智化发展的结果 。
一直以来 , 我国建筑产业都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 , 存在设计水平不高、组织方式落后、产业链联系脱节、低水平竞争激烈等问题 , 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 。 而在当前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背景下 , 建筑业这样一个以十万亿元人民币产值计的支柱性产业 , 必然要朝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这也是作为行业先行者的筑友智造科技不断投入研发创新的逻辑所在 。 其负责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通过专家组验收 , 构件的柔性制造技术可让产能提升30%以上 , 研发的智能工厂数智化管理平台能有助于掌控工厂数据 , 提升效率 。 通过数智化平台的广泛应用 , 筑友智造科技可以更好地节约人力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业务质量 。
当然 , 数智化的转型更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 依托其全产链优势 , 筑友智造科技也在加速构建行业生态体系平台 。 今年8月 , 工程造价软件龙头广联达出资2.88亿港元入股筑友智造科技 , 持股比例达9.67% , 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 可以预见的是 , 在广联达的数字解决方案和筑友智造科技的工业化技术体系的合力下 , 在助推行业升级转型加速的同时 , 也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增长点 。
写在最后
ESG投资理念看似只是从非财务因子方面考虑公司价值 , 实则不然 。 ESG评分较高的公司往往能获取更优质的内外资源、更优秀的创新能力、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 从而实现更优秀的盈利能力、更低的融资成本 , 即从非财务层面向财务层面渗透 , 进而推动企业价值提升 。
筑友智造科技乘上装配式建筑的东风 , 正符合当下ESG投资的特征 , 叠加本身的独特优势 , 长期业绩成长性和确定性均较高 , 但当下不足15倍的PE估值不能够完全反应这一点 。 若参考安里证券研报 , 基于其对于筑友智造科技的业绩预期 , 给予其2022年11.6倍PE , 目标价为1.5港元 , 相较于当前股价 , 存在超过70%的上涨空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