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什么喜欢去三亚( 二 )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建设和海南的发展,最初留在岛上的东北人也有了下一代,他们的后人在这里逐渐生根,外出谋生,这才渐渐有了东北人遍布海南的痕迹 。
而东北人真正与海南结缘,还要从经济方面找原因,这个转折点来自于改革开放 。
建国初期,东北被誉为“北大仓”,在那个还吃不饱饭的年代,如何让全国4亿人口吃上粮食,是当时人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
东北素有黑土地之称,那里平原众多,土壤肥沃,湿润的气候和寒冷的天气,让那里产出的粮食口感好、色泽亮,产量也大,当时的东北和江南一样,都是祖国粮食的宝库 。
因此从建国开始,东北就是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农业上遥遥领先,东三省也是中国产业最初开始转型的地区 。
那段时期依靠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源的优势,东北率先开始了转型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基地,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在东北发展重工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理因素 。
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而东北紧邻苏联,因此在建国初期,苏联来到中国援建的项目有三分之一是在东北 。
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后,东北的工业和大型的国企就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例如赫赫有名的鞍山钢铁厂,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到现在依然为中国贡献石油的大庆油田等,这些都是坐落于东北工业基地的翘楚 。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东北的城镇化进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第二次闯关东 。
据统计,1947年的时候,东北的人口总数有3700万,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不仅东北的人口大量增长,连GDP排名都已经位列全国前三 。
当时中国内地GDP最高的城市,东北就占了四个,分别是长春、哈尔滨、沈阳和大连 。
这些以矿产资源和石油以及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红红火火的年代,造就了热火朝天的干劲儿 。
都说时势造英雄,当时的东北所取得的成绩,与当时国家的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一例外的,有崛起,必然就会有衰落,这样的规律,显然东北也没能逃脱 。
在走过了繁荣的岁月,很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发展形势,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 。
有了弊端,国家的大政方针必然有所调整,改革开放的东风袭来,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发展上 。
国家对私人企业的支持和鼓励,让全国都很快刮起了一场下海经商的热潮 。
无数人勇于打破桎梏,走进市场,乘风破浪,开辟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其中不乏至今依然对中国市场和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商业大佬 。
就在全国都热火朝天的时候,东北却显得有些死气沉沉,这与东北固有的经济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
而东北的重工业已经按照既定模式运转了数十年,一下子有了改变,让所有人都有点措手不及,老牌重工国企的弊病也凸显出来,让本就出现颓势的东北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
【东北人为什么喜欢去三亚】经营上出现了困难,效益不好,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为了维持经营,只能让工人下岗 。
工人下岗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东三省的失业问题,而是从经济、就业、人才等方方面面开始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一个难以力挽狂澜的恶性循环 。曾经辉煌一时的东三省工业文明开始走了下坡路 。
而在祖国的另一端,海南省也迎来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冲击 。
相传苏东坡在流放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的时候,带去了很多中原的农业文明,从那时起海南的农耕便逐渐发展起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