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末以来 , 生命科学发生着日新月异乃至革命性的变化 , 而这门复杂的学科如何从定性走向定量?近年来 , 围绕这一方向的研究发展迅猛 , 甚至已催生了一门的新的学科——定量生物学 。
“生物学最古老的研究范式是观察 , 但现在我们尝试通过理论的方法、计算的方法 , 以及单分子等精确实验 , 让它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 。 ”近日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定量生物中心主任周如鸿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 , 正在改变这一领域原有的研究范式 。
文章图片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定量生物中心主任周如鸿教授 。 采访对象供图
2020年 , 周如鸿从美国IBM沃森实验室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 , 全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工作 , 任浙江大学定量生物中心主任、求是讲席教授 。 周如鸿回来的一个重任是筹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 。2020年6月3日 ,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约 , 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下称“高研院”) 。 10月22日 , 周如鸿出任高研院院长 , 12月16日 , 高研院取得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 宣告正式成立 。
“到今天还不到‘1岁’” , 高研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坤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介绍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相当于是一块‘试验田’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四大目标之一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 “ 对于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来说 , 机制体制的创新其实是最关键的 。 ”
文章图片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坤 。 采访对象供图
浙江大学学科实力强劲 , 计算方面的研究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是背靠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 , 围绕前沿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打造集“计算+”全球人才引育高地、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引擎和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圈于一体的重大科创平台 , 助推上海市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推进浙江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成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杆和创新载体 。
在周如鸿看来 , 跨学科研究现在处于非常好的一个阶段 , “正逢其时 , 我们可以做一些事半功倍的事情 。 ”对于何如“跨好”学科 , 周如鸿没有标准答案 , 但他提到 ,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 , 什么因素会阻碍交叉学科的合作成功?”众多因素当中 , 可能涉及众多合作者的终极目标不一致 , 部分参与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不够 , 以及当前的技术手段、研究方法尚未成熟等 。
在谈到高研院目前的建设时 , 周如鸿表示 , “没有人的话什么事也做不成 , 所以我们一直在倡导科技创新 , 人才先行 。 ”据介绍 , 截至目前 , 在高研院工作的科研人员、专职人员以及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成员已经超过140位 , 其中围绕“1+3+X”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60余人 。 周如鸿表示 , 预期到明年年底达到200人左右 , 其中绝大部分是研发人员 , 五年规划则是希望达到500人左右的规模 。
作为资深科研人员 , 周如鸿也乐于向年轻人分享经验并提供建议 。 他重点提及三点 , 志存高远、团结协作、以及努力掌握最新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 “志存高远非常重要 , 我们的研究目标一定要远大 , 要努力去解决一个大的科学问题 。 在某种程度上 , 解决一个大问题的30% , 也比解决一个小问题的70%要好 , 甚至比你100%解决一个小问题要好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