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一般都要进行二度烘焙。相隔时间至少10天或半月。上焙时间6-10小时不等。有的略短些,有的还更长,这要视茶品、客户需求而定。总之,“低火慢炖”、“长时吃火”旨在让“火”渗入茶内,这样泡用时,水、色、滋味前后比较一致,且茶叶久存不会返青,不易变质。
7、翻焙方式发生变化。以往的翻焙方法,一般都是移下焙笼,用双手直接翻动茶叶。现今因为很多人采用篾条编成的螺旋式焙篦,这种焙篦较之焙筛更粗硬,所以翻焙时大多把茶倒入竹篾编成的软篓,然后先后提抖四角,翻抖茶叶,再倒入焙笼铺摊后继续上焙,此法不用手直接拨弄,较不易弄碎茶叶。有的人是多备有一套焙笼,翻焙时直接把所焙之茶翻倒入另一笼,稍用手摊平,再上焙窟。这种方法要有较娴熟的技艺,否则不但翻倒不平,而且还会把茶出笼外。
至于翻焙所相隔时间,一是要看茶品;二是前后阶段不同。第一次翻焙,时间要相隔短些,以观察火温,决定添加、还是刮薄盖灰;三是看所用焙火温度。高火温的,相隔时间要短些;低火温的,则可拉长时间。
8、测温的方法发生变化。以往都是用手背贴住焙笼下端,靠感觉测温。一般是手背能贴住的为低温,贴一会即感烫手的为中温,难以贴住手背的为高温。也会因人而产生差异。现今已有人用温度计和红外线测光仪,但温度计放置点和红外线测光仪照射点要选对,比较难掌握,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是用手背来测温。最终还是要以泡品来决定是否合乎标准。
9、干茶色泽发生变化。以往采用手工揉的茶,状为蜻蜓头、田螺尾。经全用炭焙后,色显油润褐翠,佳者还显红黄绿三节色。现今茶多为机揉,显眉毛状,加之经烘干机烘茶索、吃火时火功较高,故色多为油褐,不少显乌黑。
综合上述所云,笔者认为:
1、武夷岩茶炭焙法是传统制作工艺的关键之一,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法焙出之茶,不但味醇气正,独具风韵,更为耐泡,便于久存,而且具有暖胃功能。因此这种独到工艺应当继承。
2、随着生产的发展、岩茶产量的增加、木炭资源紧张,这种工艺也应进行变革。因此改进、变革炭焙法是时代的需要,以节约珍贵的林木资源和劳力。据粗略测算,现今采用大焙窟、烘干机先走水等方法,比以前的使用小焙窟、全炭焙方法,至少可节省热源成本约20%;节约劳力成本约10%。。
3、应当对岩茶炭焙法进行科学研究。自古以来,只知炭焙法对于提高茶品质的表面原因,即:入焙时间长、木炭系天然原料、焙笼系竹子(非金属)做成等优点。至于是木炭中什么气味、元素作用于茶叶,使茶味发生这等变化?还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请教福建农林大学茶叶专家郭雅玲。她说:这个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结论,这是要进行反复实验,才能得出结果的。希望有志并有条件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