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投稿 语文教学与研究投稿难度高吗( 二 )


孙亦华:对我而言,退稿并不意味着停止投稿,分析、接纳退稿建议能让我明确文章的不足:或是主要观点较为常规,方法呈现不足,难以给人清晰的借鉴;或是案例表述累赘,而结果仓促,致使主题不够突出;或是观点解读有些牵强,难以自圆其说 。投稿成功的经历中,我发现对日常教育小事有创新性思考,能让读者在“道”与“术”上都有所获的文章更容易得到编辑的认可 。
石忠冕:我认为投稿不成功是正常的,一定要继续研究栏目定位,也一定要与编辑沟通,反思自己的文章哪方面与栏目要求不契合 。
至于那些可以刊发的文章,我认为首先是新颖,其次是有思想深度 。当然这两者都建立在适合读者的基础上 。比如我解读《风筝》的文章是发表在针对中学生读写的杂志上,所以文本解读不能过于理论化,语言要通俗易懂 。此外,我在解读中提到了隐性与显性的教育问题,这个思想深度也在中学生的接受范围内 。
再做一次“学生”
中国教师报:在接到编辑修改意见时,您会怎么进行修改,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孙亦华:我把每次退稿、修改稿件的经历都看成一次学习机会 。比如某刊物“融合教育”主题征稿,我从“心理干预”“同伴互助”“家校联动”三个维度梳理经验,成文6000多字 。编辑建议删除前两个板块4500多字的内容,只立足“家校联动”视角进行详细描述 。删减自己的文章犹如“割肉”,但我也收获了有舍才有得的谋篇布局之道 。
在补充完善家校联动策略时,为了凸显个人教育行为的专业性,我大段引用理论 。编辑否定了我“掉书袋”的晦涩表达,引导我运用清浅俗白的文字分享经验,带给读者好读好懂又好用的阅读体验 。
修改文章的经历多了,也渐渐悟出了一些文章修改之道:重构文章,我会基于原文先校准文章核心观点,再围绕主题重新搭建文章框架;删减文章,先直接删除自己觉得可有可无的信息,再细读余下文字,去粗取精;补充内容,完善关键细节,丰富实践理论 。
石忠冕:接到编辑的修改意见,我是积极配合的 。我认为,编辑提出修改意见,说明自己的文章无论定位还是文章布局、遣词造句,很大程度上已经符合了要求,同时也说明文章还有瑕疵 。而修饰瑕疵的过程是自己与报刊磨合的过程,也是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
2021年,我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 。这篇文章原文5000多字,而栏目要求1500字左右 。删减自己文章最难的是舍不得删掉辛苦写出的文字,好像不管删掉哪一部分,我的经历、思考就不完整了 。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编辑让我保留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思考和认识,文中少用“名人名言”,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经过去粗取精的过程,我发现简练的语言是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的 。
按照编辑的建议修改文章,我做了一次“学生”,也慢慢学会了一些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 。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文多,修改作文少,自己修改稿件的经验现在也可以派上用场了 。
灵感越捕捉越多
中国教师报:文章立意经不起推敲、表述拖沓、思路不清是许多写作新手存在的共同问题,您是怎样减少这些问题的?
孙亦华:这些问题我也有,后来慢慢变少可能是我做了三件事 。一是专业阅读 。近5年我每年的阅读量都超过50本书 。阅读、实践、思考、写作,形成了专业成长的闭环 。一般来说,这种基于专业阅读和草根实践写成的文章,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也经得住实践推敲,因此编辑的认可度也较高;二是多进行同频共振 。写作中有时会卡壳,有时会纠结于如何取舍 。此时,我便会跟同事进行“头脑风暴”,由此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更开阔的思路;三是秉持读者视角 。写作时我常会自问:核心观点是什么,读者能从中获得什么?成稿后,我也请身边高手做第一批读者,就文章内容向我提问,在论文答辩式的对话中,我可以跳出自己的文章,多视角审视文章,使文章质量获得提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