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是水桶里的水温没有井水温度低?或者是不是放置时间不够?毕竟《淮南万毕书》上说要在深井里存放三天时间 。于是李志超又将瓶子放置了几个小时,水温降低到了7℃ 。接着摘掉瓶子的封口,让空气缓慢流入 。最终整体的水温稳定在了6℃左右,却依然没有结冰 。
李志超后来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解释:
“一个细口大腹的瓶(瓮),里面盛水不多,煮沸一段时间,水蒸汽会充满全瓶,原来的空气绝大部分被挤了出去,烧到水量所剩无几,立即用浸过水的细密的织物封口并沉入深井 。瓶子受凉,水汽凝结,瓶内气压很快下降 。”
“当瓶温与井水近于平衡,立即取出,摘除封口开始透气 。这是利用减压膨胀的吸热效果,让瓶内温度下降 。如果实验控制得很完美,就可以得到几丝冰碴 。”
失传的“夏造冰”工艺是“鸡肋”吗?
从洪震寰和李志超这现代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夏造冰”是可行的,这一工艺也很可能是确实存在过的 。
但是也不难发现,即使运用现代的科技还原古代“夏造冰”的过程,这些实验步骤也非常复杂繁琐,只要有一点条件无法满足,就不可能制出冰块来 。而即使真的制出了冰,产量也是非常少,只有一点冰碴 。
而想要在炎炎夏日制成大量的冰块,就必须严格挑选最好的制冰深井,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恐怕在古代也只有皇亲国戚、有钱有势的人,才能够用这种办法来制冰消暑了 。与其这么麻烦地自己制冰,还不如多造几个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多储存一些冰块来得方便 。
当然,无论是冰窖还是制冰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奢望的 。直到唐朝末期,人们无意间发现了“硝石”,它溶于水后会吸收热量,能够让常温下的水快速冷却结冰 。这种方便快捷的制冰方法的发现,才真正让民间的普通老百姓能够在炎炎夏日摸上一块冰 。由此看来,依据《淮南完毕术》所描述的“夏造冰”工艺与硝石的制冰效果相比,还是比较“鸡肋”的 。
不过,也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书中对这种工艺的描述存在较大的误差 。古代的“夏造冰”技术或许已经非常成熟,只是因为受到皇家和艺人的垄断而逐渐失传了 。
- 夏天五点收被子会不会太晚了
- 写好硬笔字的技巧和方法
- 来月经可以吃冰淇淋吗 来月经可以吃西瓜吗
- 没开袋的大米夏天会起虫子吗
- 甲醛在夏天挥发的快吗 甲醛一夏天能挥发完吗
- 蚊香器一个能用几个夏天
- 关于想念夏天的说说 怀念夏天的说说
- 夏天鱼缸里的鱼老是死什么情况了
- 用滴露可以杀死蟑螂吗视频 用滴露可以杀死蟑螂吗
- 面对流行性传染病,古人怎样防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