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 其实也是王诺诺成长为一个成熟写作者的历练之路 。 她介绍 , 最早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写这本小说 , 到了参加工作大约一年之后这本小说完成 。 历时两到三年 。 因为都是零散的短篇 , 所以创作起来没有什么时间上的连贯性 , 所以相对是比较轻松的 。 “《地球无应答》的最后一个篇章是一个四五万字的中篇小说 , 我明显会感觉到创作中篇无论是在结构还是节奏上 , 比短篇都要困难 。 有痛苦 , 但是熬过来了 , 自己也有进步 。 ”
小说和现实生活“相对独立”
边朝九晚五 , 边写科幻小说 , 对于当下业余写作的状态 , 王诺诺处之泰然 。 她说 , “写作是逃离日常繁重琐碎生活的方式 , 甚至是休息的手段 , 让人从不得不面对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的一个借口 。 设想过全职写作 , 但这就跟围城一样 , 真的挥别朝九晚五生活 , 又有点舍不得 , 还是维持现状吧 。 ”
谈起自己的小说与现实生活是否有着内在联系 , 她表示 , “似乎没什么联系……我的小说和现实生活相对独立 。 工作比较枯燥 , 生活也很宅 , 写的小说当然也很难从个人生活中溯源(除非有人爱看无聊的人的日常流水账) 。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偶尔白日梦的时候也有 , 但不多 , 毕竟日常生活还是比较按部就班的 。 “我比较喜欢看纪录片 , 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的纪录片都会给小说创造带来灵感 。 将这些灵感延伸、整合、推演 , 让它们符合逻辑 , 变得有可读性 , 甚至变得结构精巧 , 富有美感 , 这就像雕刻塑像一样 , 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 。 ”
谈及如何在科幻小说中塑造与建构起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 王诺诺说 , 小说往往是写“人”的故事 , 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转变、个人的情感等等 。 而科幻小说则侧重于写“人类”的故事 , 将客观环境演绎到某种极致 , 人类作为一整个群体 , 它的所谓的“人类性”如何体现?是一起反抗共同的命运 , 还是背弃文明根基做出其他选择?聚焦人类 , 而非个人——这是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 , 我认为也是它的魅力之处 。 在这个前提之下 , 故事里的个人就显得很“小” , 也就是连接故事情节的“人物”往往会沦为工具 , 原因也很简单 , 与阐述宏大的文明变迁相比 , 个人的喜怒哀乐容易被淹没 。 这是一个比例尺不同导致的问题 。
正创作的长篇小说 关于人类未来文明
王诺诺认为深圳为年轻的科幻创作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 她回忆 , 自己最早的科幻阅读印象便是在深圳书城罗湖城参加《小灵通漫游未来》签售会 , 而近两年回到深圳工作后 , 也随着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的发展壮大 , 获得了更多与全国乃至与全球进行科幻交流的机会 。
畅想“百年后的深圳” , 王诺诺提出关于“城市觉醒”的想象 , 当各种高度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在城市中盘杂交错 , 或许有一天城市就开始拥有主观意志 ,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颠覆性改变 。
谈起对科幻题材的选择 , 她表示 , 我写的科幻故事没有特定类型的题材 。 我相信每个作者写故事的初衷一定不一样 , 我喜欢精巧的结构设计和脑洞大开的想象力 , 所以想把自己的故事变成这样的“作品” , 好让更多跟我有着一样嗜好的人去阅读 。
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 用它来搭建科幻故事的骨架 , 又要完成故事的自洽性 , 是非常艰难的 , 也是会给读者带来巨大阅读快乐的 。 对于情节本身来说 , 那些科技发展不仅仅是故事背景 , 而深度参与推动人物命运的小说也很棒 , 因为这种小说中科技带来的惊奇感也是特别珍贵的阅读体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