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二 )


“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这一培养模式 , 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很好实践:学校于2004年起开设创新班 , 进行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推行学分制改革;2009年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成立开源创新创业学院 , 学生多元成才取得显著成效 。 具备“六个一”特征(课题、论文、专利、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毕业设计等一项及以上)的毕业生占比23.6% , 毕业生各类职业证书获取率达146% , 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养了大量中高层技术和管理骨干 , 学校两次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
强化教学条件支撑 , 促进校企融通 , 实现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技术交叉多、更新迭代快 , 倒逼学校提升创新能力 。 学校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 , 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 强化专业集群的条件支撑 , 实现了从平台共建到资源共享再到命运共通 。 依托该平台发挥“技术、项目、资源”要素作用 , 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方向 , 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 学习和钻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 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 并将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 , 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 大幅提升了师生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 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
学校以智能制造“五位一体”产教集成大平台建设为牵引 , 以师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 , 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链 , 从2012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创建到2016年开展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建设 , 再到2019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升级 , 形成“共建、共享、共通”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建设路径 , 促进校企融合发展 。 近5年累计吸纳企业投入1.25亿元 , 共建了5个产业学院、5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 , 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 年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200余家 , 近5年学校“四技”服务到账2.5亿元 。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 指导了学校在首批全国示范高职院校、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期间的专业建设 , 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 2019年学校入选“双高计划”A档学校(全国前十) , 在2019—2021年度“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蝉联全国第四 。 同时 , 学校在机械职业教育领域引领专业、课程、实训基地、资源与教材等内涵建设 , 先后主持教育部27项教学标准研制 , 成为行业公认的教学改革引领者;学校成为教育部装备制造业专业目录修订组组长单位、全国机械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主持单位等 。
(作者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4日第6版
作者:龚方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