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束光的不是卫星 , 而是我们 。 ”
这是一群学霸的故事 ,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天格计划团队成员们 , 因为相同的热爱而集结 , 共同研制属于自己的卫星 。
文章图片
川大天格团队
天格计划(Gamma Ray Integrated Detectors , 简称GRID) , 即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网 , 是由清华大学于2016年10月发起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 , 目前已经有包括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所参与 , 已初步形成天格联盟 。 该联盟以在校大学生为中坚力量 , 以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磁星等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 开展立方星伽马射线空间探测网络的设计、研制、组网和相关天体物理科学研究 。
四川大学天格计划团队(SCUGRID)是天格联盟的成员之一 , 现由物理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周荣老师、王忠海老师、康铭明老师和物理学系刘学文老师共同指导 , 多名研究生参与协作 , 大三大四为主体 , 大一大二为后备力量 , 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进行团体科研活动 。 川大天格团队成立至今已迭代四批成员 , 累计完成国家级大创4个 , 省级大创14个 , 校级大创11个 。
也曾迷茫过未来
与队友同行 , 逐渐找到目标
四川大学第二理科楼的305实验室 , 聚集着川大天格的成员 。
2018年9月 , 刚踏进大学不久的杨景茹在物理学院大创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了天格计划 。
“在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 当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 但是心中也满是怀疑 , 这也是我能做到的事吗?所以怀着忐忑的心情 , 编辑报名邮件到午夜 。 当收到回复‘欢迎你加入天格团队’时 , 我的心突突乱跳 , 激动欣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 ”杨景茹笑着回忆道 。
队长杨昊彦在天格团队的两年里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我曾在大二的时候十分迷茫 , 不知道现在和以后要做什么 。 但是随着大三与团队成员们参与的科研工作越来越深 , 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 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 十分感谢在我迷茫期不断开导和支持我的团队成员们 。 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共同的目标真的很关键!”
“在大三最忙碌的时候 , 我们第一次因为做实验凌晨才走出实验室 。 走出门 , 外面静悄悄的 , 在路上和小伙伴们闲聊 , 发现彼此其实有同样的迷茫 。 有人开玩笑说着丧气话 , 但是最后还是相互打气 。 很幸运能有这样一段经历 。 ” 杨景茹回忆道 。
文章图片
指导老师王忠海和团队成员在讨论
摸着石头过河
经历了很多失败 , 才找明路
谈到实验常态 , 团队成员都非常有感触 。 “做实验啊 , 一做做一天 , 一个不注意 , 一整天的努力付之东流;涉及到放射源 , 各个时间段都要安排同学守着 , 所有的同学都要会操作 , 能发现实验的一些异常现象 , 实验前的准备 , 包括实验时间安排 , 实验流程 , 实验时要注意的细节 , 零零碎碎算下来要花1小时之久 。 对于一些条件比较苛刻的实验 , 比如在做角响应实验时 , 需要保证探测器的组件温度大致恒定 , 也要求环境温度大致不变 , 这就需要和气温变化抢时间 , 做实验期间 , 要全神贯注 , 一组测完下一组接着测 , 眼睛不敢眨 , 瞌睡都打不成 。 ” 何颖感概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