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精选( 二 )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另外的代价 。我们要做的,就是是权衡利弊,做出最优解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六):梁庄见中国
作者描写的梁庄与梁庄人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梁庄,更是整个中国县镇农村的投影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但从大部分的五四后的国内文学、纪实文学以及非虚构等,也多少窥探了我国农村生活之大貌 。作者用的大量的笔墨刻写了梁庄的环境之简陋、落败,和人气之衰退、消散,用各式各样但本质上又千篇一律逃不过人权情的故事,排山倒海般放电影似的将这些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的纠结情仇恨展现出来 。就像作者所写的:每一次回去都待一会,每一次待久了都想逃离 。肉眼可见,我们的发展是迅速的,房子盖的越来越快,楼层堆的越来越高,手机电器的普及率越来越宽广,九年义务教育也减少了文盲的占比率 。文化与思想的发展虽慢,在当今的农村,仍然有顽固不化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女性的不尊重、人性价值的物品化、医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引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儿童犯罪、自杀心理扭曲等,但进步也是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要转变需要耗尽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是否会更好,需要靠经济作基础,文化发展为上层建筑 。
三星是因为作品没有太多实质性,作者用连续性大量的故事堆砌,几十个故事这么读下来,难免会有些厌烦,若是能够有些个人思考和客观评论,会更好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七):中国在梁庄
作者对自己家乡的走访调查,梁庄可作为中国广泛存在、逐渐衰落的乡土社会的一个代表 。在梁庄,被破坏的生态,被污染的环境,留守儿童近乎干涸的心灵状态,外出务工的青年,固守农村的“闰土”,基层乡村政治,信教问题,乡村文化的断裂 。作者几乎是在用缅怀过去的心态来感叹当下农村的缺失 。这样感性的心态流露随处可见,哀婉、遗憾和无能为力诉诸笔端,作者的重返已经带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但好在刻意摒弃了鲁迅式的启蒙心态,是以同理心在审视这个梁庄 。
作者揭示出,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的虹吸 。城市是财富的聚集地,是现代化的象征,在经济上全面压倒了象征着愚昧与落后的乡村 。梁庄里大量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城市做工提供的收益远远高于埋头耕田,不去城市,很难改善生活,建房子、养孩子都是现实考虑,只有城市务工来收益 。年轻人的缺乏使农村失去发展活力,衰退的农村必须要接受城市代表的现代化规范 。正如第一章所记载的横亘在两个村庄之间的高速公路,那不是为乡村而建,但乡村在付出血一般的代价后必须要学会适应和敬畏这条公路 。乡村在现代化的侵袭下一退再退,舍弃掉的还有农村脆弱的文化自信,传统耕读文化早已荡然无存,原有信仰体系的崩溃无法重建,基督教在乡村受众越来越广就是明证 。
梁庄代表的古老的中国乡村,在走向衰落,也在艰难转型,这本书提醒,在“衰落”与“转型”两个简单的名词后面还蕴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残酷的真实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八):知识分子的“高”视角
很好读的一本书,一晚上就读完了 。比起学术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散文、杂文集 。作者的初衷是想保持理智客观的态度,但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怀着一颗文人敏感善良的心,还是难免对叙述对象动情 。以知识分子的目光审视千疮百孔的乡村社会,难以避免的就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怜悯、惋惜 。比如作者十分怀念儿时长着莲藕的水塘,数年之后家乡水塘、河流的污染、消失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村民的愚昧或对财富的追逐,一定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掘 。况且,“俯视”本身就带有一定令人不悦甚至残忍的色彩 。同样地,知识分子在俯视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时,也更容易高屋建瓴地捕捉到为其所掩盖、忽视的东西 。比如留守者的内心世界、强奸案中各个当事人的态度——同阶层的普通旁观者在平齐的高度对事件和人的心理的认识很难达到同样的深度和广度 。我想起大学民间文学的老师跟我们讲她去田野调查,带上烟酒与村口大爷聊上一聊,聊着聊着才能渐渐融入这个环境 。作者的父亲就是村子里的一部“活字典”,这是调查研究极大的便利 。作者不仅记录还原了来自父亲等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源,还探究梳理了很多村里的事件、采访那些当事人,甚至忠实还原了很多村民的土话,鲜活生动的乡村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