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极力否认“偷拍”行为的存在 , 他们以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做掩护 , 还有培训员工采集信息的一套专门话术 。 但是 , 媒体的报道相对照来看 , 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欲盖弥彰 。
便利蜂内部有最神秘的信息采集部 , 围绕这个部门投入了大量IT人员 。 投入这么大的成本 , 冒着这么大的风险 , 去采集信息数据 , 当然不是因为窥探欲 , 而是为了实现所谓的“自动化” 。 也就是说 , 战略决定了组织 , 便利蜂的成长目标决定了它现在的经营方式 。
便利蜂的“刺探”之路还能走多久 ,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 。 很难想象 , 便利店的消费者会喜欢上进店即被全方位“扫描”的感觉 , 像个透明人一样 , 毕竟只是来买几瓶饮料几袋零食而已 , 不是来做CT的 。
明明是便利店企业 , 偏偏要做成数据公司 , 这样的便利蜂也许在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
以“经营中使用算法把人给替代掉”当作目标 , 不就是想搞个无人超市吗?这样的经营模式要是能全面铺开 , 还会轮到便利蜂来尝试吗?由此看来 , 便利蜂最终只能是“机关算尽” , 误了自己 。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 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算法与系统 , 难能可贵的是厘清边界、承担企业责任并克服对算法的依赖 。
企业过度收集公众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信息 , 都会加大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违规利用的风险 , 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 为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员工的尊严 , 便利蜂 , 应该克制自己对算法的上瘾行为了 。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严格遵守法律底线 , 都是这家企业该补上的功课 。
至于这种大范围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做法 , 究竟是否违规 , 有关部门也不妨介入关注 , 或借助约谈、风险提示等柔性司法方式 , 矫正企业错误行为 。
特约撰稿人 | 林中(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吴兴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