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平风水大师 周海风水师( 二 )


元用公的三个儿子、四个孙子相继在抗金、抗元的战场上阵亡,其他亲眷在战乱中失散 。元用公的另外四个孙子周孔嘉、周孔庄、周孔吉、周孔敬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眼见奸臣当道、国事糜烂已至不可收拾,当下之计,必须避往他地,先续宜兴周氏血脉,再谋家族振兴!
堂兄弟四人挑了个良辰吉日,更衣沐香,依次进周氏祠堂祭拜先人 。祭拜完毕,肃立在祠堂前的照台上,他们各自仰天发誓 。孔嘉正好看见一只鹞鹰从头顶飞过,发誓说:逢鹞即居 。孔庄发誓说:凤凰鸣于岐山,那我就居于凤凰之原 。孔吉看见前方平田漠漠,白鹭斜飞,发誓说:我遇到平田就定居 。这时,天气骤变,乌云密布,孔敬发誓说:龙要行雨,我遇龙即居 。
兄弟四人背负祖传家谱,又将元用公佩戴过的金鱼錾为四段,各收一段作为血脉之验 。孔庄、孔吉得鱼身,孔嘉得鱼头稍重,孔敬得鱼尾稍轻 。他们从宜兴走陆路到当涂,又从马鞍山采石矶渡江北上,经无为县土桥渡枫沙湖进入桐城东乡 。一日,他们访山问水至鹞石山下,孔庄最先看见鹞石,笑着说:兄长居住之地有了 。孔嘉笑答:等你们安顿下来,我再来此处渔樵一生 。
蒙古人此时已克中原,铁蹄到处,十室九空,同时四处搜杀抗元的南宋军事将领及其家眷 。为防止被元军发现了一锅端,兄弟四人决定分散隐居 。
孔嘉又领着三个弟弟渡江来到江南,分别为他们觅得铜陵凤凰山、青阳平田、太平龙门渡等栖身之所 。其中艰辛,不一而足 。孔嘉年龄最长,路途颠簸,偶染风寒,竟一病不起!三弟孔吉将他安葬在青阳桐岭山 。丧事已毕,孔吉对长侄文一说:你父虽殁,志不可忘 。孔吉又渡江北上,将文一送至鹞石山下 。
此处本古木参天、荒无人烟之地,文一公伐木造屋,开垦荒地,披荆斩棘,开创鹞石周氏基业,被尊为鹞石周氏一世祖 。文一公文武双全,文能开馆讲学,武则开创了周氏拳法,成为东乡武术的一支流派 。到了文一公的孙子、正字辈这一代,鹞石周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衍为东乡丁口巨族!
鹞石山下地势低洼,远望似潭,又因周氏族人聚居,得名周潭 。鹞石山,从此成为周潭鹞石子孙的图腾之山!
南宋灭亡的标志是崖山海战,大臣陆秀夫怀抱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十多万大军、臣民跟着蹈海殉国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固然大量珍贵的宋刻文化典籍毁于战火,有些堪称孤本,但也有多少像孔嘉公、文一公这样的南宋遗民,拼死保存家谱、经史子集等史籍,创办私学播布仁义忠孝之道,华夏文明仍在民间薪火相传、根深流长 。
仕恭正成贤,伯友大名延 。继述光先哲,芬芳启后元 。济美甄陶著,维新冲穆传 。……这是鹞石周氏百代歌 。
鹞石周氏远承濂溪文脉,近续忠烈之风 。记住:爷爷是甄字辈,我是陶字辈,你是著字辈,鹞石周氏第二十五代!”
这是在周潭时,父亲和我最长的一次谈话 。说谈话并不准确,因为都是父亲一个人在说 。整个晚上,父亲有些轻微的亢奋,处在一种我熟悉的教学状态中 。他说几句话,就站起来,在摆了一张饭桌就显得逼仄的客厅里踱来踱去,有时还伴以挥手等体态语言,仿佛饭桌前面就是他的三尺讲台,他面对的也不是我,而是教室里的正襟危坐的学生 。
对于他文白夹杂的一大通话,我听得云里雾里 。但有一句话我是记住了:我是著字辈,鹞石周氏第二十五代 。
到老洲两年多,父母又过江调动到铜陵中学任教直至退休 。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每年去一次周潭,陪爷爷过节(或中秋或春节) 。十四年前爷爷去世,每年清明节一起回去上坟又成了我们的固定节目 。尤其我的孩子上了高中、成了一个小大人,父亲对祖孙三代回乡上坟很看重 。前年,父亲从周潭带回一本编修于乾隆年间、续修于公元二00一年的《鹞石周氏宗谱》 。阅读这本二百四十四页的线装书,足足花了我近两年时间,比读《追忆似水年华》用时还长 。繁体竖排、无句读、部分内容系篆体字、错综复杂的世系关系……我将研习心得写了一篇3000字的《鹞石周氏家族源流略考》,发表在旨为传播老桐城文化的公众号《六尺巷文化》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