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支队伍中 , 12人获评正高级职称、两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3人入选首席气象专家、6人入选青年气象英才 , 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他们追求自主创新、稳扎稳打 , 把每一步路都走得踏踏实实 。 2014年 , 团队发力升级降水实况 , 在原有地面、卫星数据源基础上加入雷达数据 , 实现产品分辨率和同步提升 。 与此同时 , 为了避免美国卫星数据产品“断供” , 团队还自主研发了东亚多卫星集成产品 , 确保降水实况数据源自主可控 。
他们坚持面向核心业务需求 , 攻坚克难 。 根据核心业务迫切需求 , 团队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建成高分辨率陆面同化数据系统 。 温、压、湿、风等要素驱动场陆续在智能网格预报实况分析中大放异彩 。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主任代刊表示, “实况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网格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 。 ”
他们始终开放包容 , 在合作中谋发展 。 团队不仅建立海外智库 ,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 , 而且还接收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共计40人次的访问学者 , 大部分人员经过锻炼 , 已成为省级实况产品研发骨干 。 这种技术辐射 , 有效促进了省级实况业务队伍建设 。
03
协调
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 。 实况业务既然是气象事业这个长长链条上的一环 , 其发展就注定不曾孤立 。 一方面 , 它始终在统筹协调中茁壮成长;另一方面 , 它也在推动基础数据质量提升 , 推动卫星、雷达数据创新应用方面 , 作出重大贡献 。
质量、时效和稳定性是实况的命脉 , 气象实况涉及资料收集、预处理、质量控制、偏差订正、融合分析、检验评估、数据存储、产品服务、运行监控等多个环节 , 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误 。
依托大数据云平台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立了实况产品自动化生产线 , 并基于“天镜”实现从硬件资源、数据资源、算法运行到产品生成、产品管理、产品分发的全流程精细化监控 , 保障实况产品高效生产 。
能够稳定产出 , 还需高效应用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为实况产品应用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手段 , 无论是利用API接入系统 , 还是通过移动小程序实时查询 , 抑或使用可视化工具制作更加多样化的产品 , 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 , 实况产品总能找到恰当的服务模式 。
从实况业务受益的 , 不仅是下游的预报服务 , 它还能反作用于上游的观测环节 。 观测设备数以万计 , 设备损坏并不罕见 , 传输错误也偶有发生 , 但调试不当等原因带来的数据错误 , 则以更为隐蔽的形式“污染”着数据 。
而实况分析 , 站在总揽全局的角度 , 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 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恰好相反 , 在本地不容易暴露的数据错误 , 一旦进入多源融合分析环节 , 就会瞬间“露馅” 。 当某一项观测数据与分析结果偏差较大时 , 就可以排查出源头上的数据问题 , 从而帮助观测系统改善数据质量 。
此外 , 多源融合分析这一方式 , 也提升了卫星、雷达观测数据的利用率 。 深入挖掘这些实时观测数据 , 与常规观测数据融合 , 能够有效提升实况产品的时空分辨率 , 让部分“沉睡”的数据大放异彩 。
产品体系篇
打造海陆空耦合实况业务体系
什么样的实况产品 , 才能满足智能预报、智慧服务的需求?
看世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 面临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挑战 ,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成为必然要求 。 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 需要全球范围的优质实况产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