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中 , 用户的理解门槛越低 , 专业内容的传播效果越好 。 所以有了优质内容还不够 , 还要有更优质、更贴近用户的表达方式 。
不说“黑话”、加大扶持:让优质被看见
不少内容生产“大家”已经摸索出这一规律 。 并已经在表达逻辑和语言风格上做出调整 , 将专业知识拆解为小白老百姓都能理解的语言 。
去年今日头条的生机大会上 , 金融学者管清友也提到了知识输出从“大家”到“大家”的过程 。 即平台升维 , 将专家型创作者的优质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带给更广大的用户 , 渗透率更高 。
在今日头条平台拥有207万粉丝的奥卡姆剃刀 , 作为专业博主 , 他通过言之有物 , 保持对前沿信息的关注和对内容确信、负责来保证自己输出内容的专业度 。
奥卡姆剃刀认为 , 专业人士虽然很难 , 但与其他创作者相比 , 前者不用担心内容枯竭 。 “世界在进步 , 技术在进步 , 按照这个路数 , 只要专业人士可以保持知识更新 , 跟上时代 , 能讲一辈子 。 ”
目前 , 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行业细分角度来看 , 专业人士向普通公众做“降维科普”是康庄大道 。 “知识领域自媒体是一片蓝海 。 输出专业知识 , 服务广大网民 ,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 还能有收益 。 ”奥卡姆剃刀说 。
在优质原创内容的传播上 , 今年开始 , 今日头条则会在流量、分成等资源扶持与运营服务上 , 大幅增加对优质原创作者和内容的倾斜 , 让更多信息表达或审美体验出众的好内容呈现给头条用户 。
今日头条创作者目前每天生产150w篇新内容 。 面对信息富矿 ,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淘金” , 识别优质原创内容 , 也成今日头条需要面对的问题 。
对此 , 今日头条设置了“内容品鉴官” , 计划邀请100万名头条真实用户当中的各领域行家 , 通过其专业内容的判断力 , 对头条内容进行质量评价 , 并显著影响后续的流量分发、分成系数计算、以及各种其他的权益分配 。
一套组合拳下来 , 今日头条未来三年中对内容优质化的打法已较为明晰 。
从战略上来看 , 如果说去年的“行家计划”还在“积水成渊”的阶段 , 今年的今日头条已经开始解决优质原创内容“被理解”、“被看见”的问题 。
年轻化:今日头条找到新内核
谁在看今日头条?
不少人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 这一联想不无道理 。 数据显示 , 今日头条对30岁以上用户的留存率要显著高于30岁以下的用户 。
但也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新用户来到头条 。 通过抽样调研推算 , 头条的月度活跃用户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超过6000万 。
“年轻用户的需求还没有被头条产品很好地满足 。 ”陈熙说 , “我们需要努力增加对年轻人有更大吸引力的创作者和内容 。 ”
今日头条最初的定位是通用信息平台 , 短短几年就已发展为包含多领域、多体裁分发的通用信息平台 , 但其在年轻化内容生态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
在年轻用户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代 , 年轻的观念、潮流、消费诉求能为平台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推进其持续迭代、成长 。
这也是今日头条“年轻化”的底层逻辑:在信息环境的高速变化下 , 今日头条尝试打破自己的一套 , 适用于原来信息环境的分发机制 , 希望通过内容等新的“活水” , 来重新构建平台的气质 。
【头条向新:更优质 更年轻,今日头条再造今日头条】某种程度上 , 今日头条在再造今日头条 。
年轻人对短内容也有很旺盛的消费需求 。 短内容更“轻” , 可以更高效简洁的传递信息 。 这也符合年轻人“有事说事 不要墨迹”的性格特点 。 在内容呈现上 , 他们希望篇幅更短、信息集中、直入正题、避免“水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