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海交会 精彩“不散场”

“云上”海交会 精彩“不散场”
文章图片

照片:暖阳下的广州初冬 。 王美燕摄
12月17日 , 由教育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3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海交会”)正式启动 。 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部署 , 本届海交会通过“线上线下贯通 , 海内海外联动”的形式 , 以大会网站为主平台架设云会场 , 首次实现在“云端”开幕 , 持续开展引才引智服务 。
吸引人才逾5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 , 我非常有幸能成为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 。 1979年到1981年 , 我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呼吸系留学进修 。 经过两年的学习后 , 我回到祖国、回到广州工作 。 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这个岗位上 , 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海交会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这样说道 。
钟南山同时透露 , 广州大坦沙岛建设的亚洲最大胸肺呼吸中心启用在即 , 将与基础研究基地形成互补 , 联合国内及国际力量共同发展呼吸医学 , 共同对抗新冠肺炎疫情 。 “近年来 , 出台了一系列科创政策和人才政策 , 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 为科创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人才营造出了非常好的环境 。 ”他也期待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能够回国发展 。
广州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创新项目 , 正在面向全球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 颁发人才绿卡已超过1万张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闰炳辰表示 , 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人才资源 , 做好新时代留学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 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交会的创新升级 , 为广大优秀人才回国发展、施展才华提供坚实基础和良好平台 。 ”闰炳辰说 。
自1998年首次举办以来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海交会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开放度和影响力都具有代表性的人才与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 数据显示 , 海交会已累计吸引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次人才5万余人 , 向国内各地输送项目达5万余个 。
线上搭台揽群英
依托平台 , 本届海交会首次在线实现了项目对接、人才对接、3D展览与远程即时会议等功能 。 同时 , 海交会与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广汽集团、碧桂园、小鹏汽车等企业合作 , 在海交会线上平台提供超过6800个人才招聘岗位 。
海交会还与以广州孵化器协会为代表的15个孵化器和创业园区合作共建了海交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合作园区 , 还将陆续开展“智汇湾区·归创英才”海外(加拿大)专场路演等常态化项目路演和人才招聘活动 , 吸引更多海归来穗创新创业 。
“如今 ,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和创新人才交流 。 世界各国间的人才、技术与创新交流 , 对科学家而言至关重要 。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表示 , 海交会的举办为增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 , 也为参会方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和合作契机 。 希望通过海交会这一平台 , 各界朋友能够在科技开发合作方面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探讨、优势互补 , 促成创新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科技创新热土上落地转化 , 推动全球尖端科研技术与这里的优质产业资源对接合作 。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陈飞勇认为 ,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与复杂国际形势叠加的大背景下 , 更凸显发挥留学人才作用的重要性 。 “留学人才应当发挥自身多元文化的软实力优势 , 在创新创业和国际交流合作中 , 发挥更大作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