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2021-12-23 03:55·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 ,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董铺水库旁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度开机运行 。 本月初 , 新一轮实验开始了 。
新华社合肥12月21日电 题:向着“太阳” , 再出发——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诺、徐海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告诉采访人员 , 此次实验建立在对上一轮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对EAST辅助加热等系统升级改造的基础之上 , 目标是让“人造太阳”向着更“热”更“持久”发起冲击 。
万物生长靠太阳 , 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人造太阳” , 实现人类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供应梦想?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核聚变能源研究 , 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成立了研究托卡马克的课题组 , 并逐步在合肥等地布局设点 。
高约11米 , 直径约8米 , 重400余吨 , 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罐子”——这就是EAST , 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罐” , 用来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 。
【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文章图片

2021年4月13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牧 摄
建成10余年来 , 合计超过万人次的中外科研工作者 , 在这个大科学装置上合力冲击“人造太阳”的梦想 , 先后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等国际重大突破 。
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文章图片

2021年5月28日凌晨拍摄的实验成功后的EAST控制大厅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牧 摄
“过去所里都是把科研人员送到国外深造 , 如今越来越多外国学者来到科学岛上‘取经’ 。 ”宋云涛告诉采访人员 ,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 , 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 , 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 “在5年内将有至少300位世界各地科学家利用EAST开展研究工作 。 ”
探索永无止境 , “人造太阳”潜能无限 , 核聚变研究的衍生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 合肥的地铁用上了等离子体空气 净化器, “质子刀”正成为一项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 。 此外 , 太赫兹、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等方面的应用正在开展 。 宋云涛介绍 , 他们牵头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 与一些高能耗企业合作 , 联合开展“双碳”等方面的成果转化 。
采访人员在控制大厅看到了EAST实验运行负责人钱金平 , 21年前他大学毕业“登岛”研究核聚变 , 见证了“人造太阳”从无到有的过程 , 如今又一次过上“朝七晚九”的实验期生活 。 “目前看 , 此轮实验至少要持续到明年5月 。 ”钱金平告诉采访人员 , 就像运动员跑步 , 速度是逐渐提上来的 , “如今EAST每天实验放电超过百次 , 在不断地升温、放电过程中逐步检测性能 , 最终达到最佳状态 。 ”
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文章图片

12月15日拍摄的EAST控制大厅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端 摄
目前 , 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建设 。 如同中国神话传说里的夸父 , 在宋云涛等科技工作者看来 , 新的一年 , “向着‘太阳’ , 再出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