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探索快乐之源: 可能是上海最暖的“硬科技”( 二 )


孙伯民表示 , 这些侵入式的干预是最直接的 , 能够记录到患者的脑电信号 , 并给予刺激治疗 , 激发患者的“快乐中枢”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 但要真正找到与抑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并不容易 , 需要通过对脑电波记录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和处理 , 通过多模态的手段来判断抑郁症的特征 , 并开发出非侵入性的干预手段 。
国内脑机接口公司强脑科技(BrainC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韩璧丞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该公司也在探索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对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 。 “我们现在用多模态的信息传感技术 , 来直接采取大脑信号 , 以提高抑郁症筛查的准确性 。 ”他说道 , “我们也和中国孤独症研究中心等医院合作 , 来做自闭症干预方面的临床研究 。 ”
与Neuralink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不同 , 强脑科技更关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真实世界应用 , 并聚焦教育、医疗、大健康和人机交互产业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在调控人的思维、语言、情绪等方面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 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 目前来看 , 无论是侵入性的还是非侵入性的脑机接口都存在不少问题 , 比如侵入性的脑机接口记录信号的电极如何与生物体相融 , 然后再从生物体当中把有用的信号解析出来 。 ”
资本大量涌入促进产业化
近年来 , 脑机接口成为资本热捧的领域 。 Neuralink今年7月宣布再融资2亿美元 ,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创始人陈天桥早些时候也对中国柔性无创脑机接口的电极研究项目资助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 陈天桥认为 , 中国研究人员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超越Neuralink 。
“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大量使用人工智能算法 , 包括深度学习和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 。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表示 , “在脑疾病中脑电数据是一种模态 , 除了脑电数据 , 我们还能将不同模态的信息 , 比如说机电信息、心电信号结合在一起 ,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关联分析 。 ”
但他强调 , 生命健康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之间仍然有很大的鸿沟和技术壁垒 , 因为这是两套“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 。 “为了打破两种体系之间的壁垒 , 未来我们更加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携手 。 ”张亚勤说道 。
12月21日召开的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 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交互平台 , 适时布局切入 , 高度重视终端产品具有的技术迭代主导权、行业标准定义权、价值格局分配权 , 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消费者、家喻户晓的新终端产品 。
今年3月 , 瑞金医院和热门游戏《原神》的开发者米哈游宣布合作 , 目的是结合信息技术领域和临床研究的优势 , 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方面进行探索 。
值得一提的是 , 脑机接口技术也有望受益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的中国“脑计划”项目 。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 项目涉及59个研究领域和方向 , 国家拨款经费预计超过31.48亿元人民币 。
此外 ,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伦理问题 。 对此 , 孙伯民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瑞金医院走在脑机接口技术的最前沿 , 同时也高度关注相关的伦理问题 。 “我们目前使用的设备虽然是侵入式的 , 但它不会对人脑产生破坏 , 而且这些设备也已经在帕金森患者身上得到了几十年的充分验证 。 ”他解释称 , “对于抑郁症患者 , (脑机接口技术)只是通过对不同脑部区域进行电刺激来改善症状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