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米MIX FOLD为例 , 作为首款将旗舰折叠屏手机其售价拉进万元以内的机型 , 在发布两个多月后的“6·18”大促期间 , 其在京东平台的售价就直降1000元 , 降至8999元 。 到10月底的Redmi Note 11系列发布会上 , MIX FOLD更是官宣降价2500元 , 售价来到7499元 。 12月23日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在京东的小米自营旗舰店里查询发现 , MIX FOLD起售版本的最新价格已经降至6969元 。
文章图片
6969元 , 是小米在京东平台的最新起售价(APP截图)
MIX FOLD不但没有溢价、反而还迅速降价的遭遇 , 反映出厂商在真正建立高端品牌形象之前 , 做高端定位产品的困局 。 有了小米的“前车之鉴” , OPPO Find N在定价上选择了更加激进的策略 , 直接定在了7699元 , 并打出了“从尝鲜 到常用”的口号 。
高端品牌形象的打造 , 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 对上游产业链掌控不足的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 , 虽然极力想要做出差异化的产品 , 但手中的选项着实不多 , 甚至连打造高端品牌的动作 , 都显得有些整齐划一 。 除了折叠屏 , 另一个被厂商们齐刷刷选择的 , 就是“自研芯片” 。
即将过去的2021年里 , 小米OV三家厂商都高调发布了自家的自研芯片 , 不过都并非结构最复杂、设计制造难度极大的Soc芯片 , 而是专业影像芯片 。 从厂商披露的信息来看 , 这些芯片都是厂商投入巨量资金和研发力量的成果 , 是在目前基础研究实力之上能够做到的最为现实的事情 。 但自研Soc芯片的缺席 , 客观上也确实让“自研芯片”这个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 不少消费者在与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交流时直言 , 这种层面上的“自研芯片”对自己缺少吸引力 。
折叠屏进入普及阶段 , 2023年或有折叠iPhone
折叠屏手机演化至今 , 已经形成了两种主流形态:横折与竖折 。 “两种‘折叠’ , 实际面向的是不同的市场 。 把大屏手机变得更大的折叠 , 更适合商务人士使用;把大屏手机折小 , 符合普通人的需要 。 两者都有各自的用户 。 ”电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折叠屏手机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手机品类 , 不仅有助于增加手机覆盖的用户群体 , 同时也能提升手机品牌的知名度 , 拉动更多品牌的销售 。 在手机外 , 柔性屏也有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 。
无论折叠屏手机能否帮助国产手机厂商实现高端梦 , 越来越多品牌的入局 , 都将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 民生证券最新研报就显示 , 原本折叠屏上主流的“黄金薄膜”CPI因硬度低、易出现折痕、透光低等原因 , 正在让位于更新的技术方案UTG(Ultra Thin Glass , 超薄玻璃) 。 后者具有高硬度、耐刮蹭、高透光等优点 。 随着屏幕材料、铰链技术等方面的进展 , 一直困扰着折叠屏手机的折痕、显示质量等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 越来越低的价格也将推动折叠屏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 。
Strategy Analytics的研报认为 , 今年折叠屏手机市场规模约650万部 , 在2022年和2023 年将分别达到1300万部和3700万部 , 到2025年销量有望破亿 。
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 , 做折叠屏手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 在这个全新的形态下 , 如何做好折叠屏手机的硬件和生态 , 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 “价格的下探对产品的普及有帮助 , 但除此以外 , 产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 而各厂商对折叠方式和屏幕尺寸还没有达成统一 , 折叠屏手机的 app 生态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 , 目前也没有看到杀手级应用 。 ”吴怡雯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