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白水村 永嘉白水山( 二 )


1960年5月7日 , 《浙江日报》以《大罗山英雄传》为题 , 长篇通讯报道永强人民开发大罗山建设水电站的宏伟情景 , 推广“大罗山经验” 。1960年第18期《人民画报》封面有白水水电站与美人瀑 , 说明为“浙江温州市郊永强公社的小型水电站 , 吴元柳摄影” 。九叶诗人唐湜有《美人瀑电站》诗:“没有了往日妆台前的美人 , 没有了阳光下金色的长发 。瀑流在水管里奔涌到山下 , 却开出了远近一片金橙花 。”
而因此 , 昔日气势如虹的美人瀑再也不见往日风采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在台风季有大暴雨时 , 才能目睹这一壮观场面 。美人瀑的试复流 , 再现白水岙的生态景观风貌 , 唤醒永嘉场人的乡愁记忆 , 为龙湾环大罗山乡村振兴示范带营造出意境美感 。同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旅游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 龙湾最早的古桥
美人瀑正前方有一座宋代古桥 , 名为上岸桥 。它位于天柱路北侧 , 此为旧时出入白水岙、天柱寺必经的路段 。有学者考证 , 此桥创建于唐代 。今白水社区郑宅村唐时已有盐业 。约五代时 , 白水后垟即今诸募桥西岸设置盐监 , 旁立义仓 , 收贮盐课 。据有关谱牒载 , 五代时有潘遇曾以钦差巡盐监察御史 , 按验盐场 , 后来卒于横山 。宋初被封为横山宫主 , 又在横山麓建潘御史庙 。
上岸桥的东侧桥板竖立阴刻“僧善辉并弟子姜禧合家等同造石桥一所元祐四年八月二十三建” , 可知宋元祐四年(1089) , 寺僧善辉与居住此地姜氏家族同建此桥 , 称“姜合桥” , 以方便信众 。据考证 , 上岸桥是龙湾区境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迄今最早的古桥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为上洋桥 , 《嘉靖永嘉县志》记为上岸桥 , 其他桥名同《弘治温州府志》且顺序一致 , 可以断定上洋桥就是上岸桥 。
据说上岸桥旁原有“上浦馆” , 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 因为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温州府:“上浦馆 , 在府城东七十里 , 唐孟浩然于此逢张子容 。”又据郑姓老人说 , 上岸桥原名上浦桥 , 后改名大河桥 , 亦称作郑家桥 。
现存石桥为清乾隆年间重修 , 三孔梁柱式花岗岩石桥 , 南北跨白水前河 。1966年 , 曾拆除东侧三间桥板各一 , 迁至白水浃囤建民兵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浃囤填没 , 桥亦废 , 复迁归桥板 , 故今东首北间桥板保留有阳刻“民兵桥”三字及纪年 , 依旧清晰 。
上岸桥南侧为白水民俗博物馆 , 于2013年建成开馆 , 共展出500多件民俗物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