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时代,如何有效管理知识?】知识的主动管理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 这背后有一些新的对知识组织和领会的能力在出现 。 比如「双向链接」 , 你能看到某一篇文章被多少文章引用了 , 这篇文章处在知识链的哪个节点上 。 「搜索」也是获取知识很重要的方式 , 新一代的知识管理工具也必须解决多模态、多格式的搜索 。
如何避免「以为自己获得知识了」的假象?
印象笔记有一系列产品 , 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知识管理 。 其实 , 主动管理知识是有些「反人性」的 。 它要你主动停下手里的事情 , 为知识付出更多时间 , 以便收获更多知识 。
这听上去是个 ROI 不低的事情 , 但背后还有很多挑战 。 首先流程肯定是复杂的 , 其次针对每个环节要不断做到提醒 , 再者你得适应用多个工具来完成这些事情 。
最后 , 你要避免一种假象 , 就是以为自己获得了知识 。 因为你不断在分类 , 不断在建立知识的链接 , 不断重构重组 。 但你到底有没有获得知识 , 我们需要看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证伪 。 像是你读了一本书 , 做了很长的读书笔记 。 但避免不了这些知识有可能是错的 。 有哪个平台能够帮你进行高效的批判和证明?
第二个问题是 , 如何在你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获得知识 。 搜索其实解决不了「不知道的不知道」 。 当你完全对某个领域知识的基本框架不了解时 , 你如何进行知识获取和管理?
文章图片
第三个问题是 , 相较于传统卡片式或者分类式地管理知识 , 如何能确保对脑科学里的认知有充分体现 , 能够给直觉留空间?一个不灵活的方法给直觉留的空间很少 。
第四个问题是 , 如何内化?不断被重复提醒的信息 , 其实并不代表这个信息一定被内化成知识了 。 所以我刚刚说 , 有些工具会给你获取知识的假象 , 但你真正用的时候 , 可能并非如此 。
第五个问题是 , 到底这个问题是不是和自己相关?有大量不相关的信息怎么办?如何判断?有句话说 , 让技术留给工具 , 让思考留给自己 。 什么时候记录停止 , 思考开始 。
第六个问题是 , 如何能在不断重建中保持第一性思维 。 原创性、直觉、第一性思维等都需要能在知识型工具中发扬 。
人创造了工具 , 工具也塑造了人
我们经常说「well-being」 , 这个词翻译是幸福 , 但其实它可能有超越幸福的含义 。 其实 , 在知识管理中 , 人的元素很少被仔细考虑 。
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经常模仿别的效率达人工作学习 , 总结方法 。 是不是充分学习了别人的学习方法 , 你就能够变成这个人?是不是变成了别人 , 你就幸福了?
我们在研究知识管理时会看到 , 很多用户「只有明白了才会心安理得」 , 如果搞不明白 , 他们就会焦虑 。 但什么时候才算足够明白?心安理得的平衡点在哪里?
文章图片
最核心的一点是你的幸福感 , 你的整体 knowledge 和 well-being 的共同提升 。 这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 。 我们认为 , 「未来可鉴 , 人人可得的知识管理」才是未来的知识管理 。
未来 , 我们需要一个无处不在、多模态、永远在线的知识处理工具 。 这个工具既能支持个人知识管理 , 也可以支持协作式的知识产生和管理 。 知识管理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 , 而是一群人的事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