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信科技胡建强:如何在信创大川中流击水】高歌猛进的信创 , 这些痛点也客观存在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和“被集成”的业务战略 , 美信科技坚定地深耕信创蓝海 。
信创概念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 始于2016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成立 。 然而 , 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 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列为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 吹响了信创的号角 。 受“华为、中兴事件”影响 , 以“实体清单”为代表的美国的“卡脖子”政策等事件的加速 , 国家在2020年大力推进国产替代 , 这也使得2020年成为了信创落地元年 。 目前 , 信创产业处在高速发展期 , 一些产业短板也充分暴露了出来 。
文章图片
深耕技术领域多年 , 胡建强指出 , 目前信创领域存在的主要痛点有三:
首先是CPU类基础设施对国外依赖度较高 。 信创的核心在于:形成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国产化生态体系 。 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国产CPU绝大多数采用同国外合作的方式 , 主要途径包括购买指令集授权、技术合作等 , 尚未出现成熟的完全自主先进的CPU产品 。 追逐国产替代这个目标 , 中间有两个关键的事件节点:一是国家对芯片及基础软件在政策上给予的鼓励 , 二是国家在市场层面给予信创企业的订单支持力度 。 核心技术不断升级和突破 , 需要更多政策和资金加持 , 并在整个过程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 这样上游信创企业才能有更多基础条件去努力打破技术垄断 , 走出一条更加自主、更加稳定和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信创之路 。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 且信创产业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 , 不存在某项决定性的技术或事件缩短这一过程 。
其次是信创产品的竞争力问题 。 目前信创产业用户主要集中在党政、金融等领域中 , 离市场化成熟度更高、体验要求更苛刻的民营B端和消费者C端用户还有一定距离 。 即便是在党政、金融等领域 , 技术驱动仍然是市场主题 , 技术先进性、成熟度、数据安全、自主可控依然是主要考量因素 。 对于用户来说 , 好用、易用仍然是不变的产品替代底层逻辑 , 信创产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技术领先和充分市场化 , 双管齐下 。
第三是信创生态融合问题 。 信创不仅要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 还要融合生态之力实现从基础底层到上层应用的适配 。 当下信创生态主要短板是应用范围过窄、兼容性差、可拓展性不强 , 性能无法满足要求和通用性差等方面 。 结合美信科技在信创领域的创新和实践经验 , 虽然各领域逐步推进信创覆盖范围 , 但是由于行业各自的特殊性 , 在复杂的场景下 , 对信创产品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提出了硬性要求 。 信创产业应用要兼顾研发、适配到应用 , 只有充分发挥行业头部企业带动效用 , 建设上下游信创产品生态 , 才是信创产业实现突破的关键 。
美信科技在信创大潮中的“新使命”在信创概念提出之初 , 美信科技把自己定位为ITOM领域国产化自主可控的“标兵”企业 。 这个定位主要是从行业和自身角度出发而设立 。 胡建强坦言 , 美信科技实际上得益于国家的信创号召 , 美信科技从初创就极其注重自主研发 , 这也为后来全面融入信创大潮奠定了根基 。
以国家开始推进信创为里程碑 , 至今信创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 战略目标已从自主可控的“守势”转变为国产替代的“防守反击” , 美信科技也将目光再次切换 , 不仅要实现局部业务自主可控 , 还要实现全业务流程的替代;不仅仅满足于“有” , 更要实现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分庭抗礼 , 甚至超越;不仅仅着眼于产品国产化 , 更要助力全行业实现生态从国外产品到国内产品的不间断、无损耗无缝衔接 , 让美信科技成为信创时代国产替代的优先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