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 , 知网事件本身也折射出学术界本身的困境!知网事件既关乎数字时代学术共同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则问题 , 关乎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学术共同体基础研究和机制的重大创新与突破的路径选择 , 更关乎学术界在数字时代人类知识生产和共享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担当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个国家学术共同体的集体产物 , 作为国家知识之根基 , 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 在共享与垄断之间 , 如何找到真正的破解之道?
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 , 与一般的知识产权作品不同 。一方面 , 基于国家投入和学术共同体的集体产出 , 另一方是通过进一步的分享和使用 , 生产出更多的知识成果 , 为根本目的 。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 知网已经事实上成为中国学术共同体和社会知识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是一种能力系统 , 是准公共物品 , 是支撑系统 , 还是能力放大系统 。 今天 , 一个学者的论文被知网下架 , 无异于自绝于学术共同体(相当于学术界的“社死”) 。 这些年来 , 知网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曾受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 ,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 。 但是 , 停用对于广大师生来说 , 无异于失去了最重要的学术资源 , 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 知网事实上已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设施 , 是准公共物品 , 更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能力系统 , 联结系统和支撑系统 , 处于中国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枢纽性地位 , 而且会越来越重要 。 而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基础设施是私权利和公权力的复合体 ,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权力与利益平衡机制 。对国家和社会如此重要的平台 , 如果仅仅作为上市公司一部分来的角色 , 通过修建和提高各种收费壁垒 , 成为整个国家知识生产与分享越来越困难的“围墙花园” , 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 必然造成权力和利益难以调和的失衡 , 那路将只会越走越窄 , 甚至走向无路可走的死胡同 。
数字时代的今天 , 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 而知识和学术成果的流动与共享也需要根本性的转变 。 知网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这种趋势和需求 , 但是 , 其纯粹资本驱动的机制 , 开始沦为作茧自缚 。知网的商业模式本质 , 就是直接吃全国科研人员的“种子粮” 。 以国家和社会重大利益换取一个企业的利润和股价 , 反过来开始成为中国学术界真正知识共享的关键瓶颈 , 直接损坏整个国家的学术发展和创新能力 。 而真正的出路只有最大程度释放“种子粮”的力量 , 才有开阔的未来之路 , 因此解决知网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最大程度的开放!赵德馨教授也表示 , 希望自己的胜利可以鼓励大家敢于维权 , “应该一起来推动社会的知识成果的交流 。 ”
全球欣欣向荣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 简称OA)运动 , 为知网的未来打开真正的出路 。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 。 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 , 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 , 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 , 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 目前 ,虽然国内也有人在推动开放存取 , 但是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 事实上 , 中国大多数学术期刊 , 甚至连自己的网站和电子版都没有 , 所以 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核心:缺乏相应基础设施!因此 , 开放存取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僵局 。 而知网恰是最好的开放存取的基础设施 。 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契机 , 发挥中国自上而下、强大动员能力的制度优势 , 同时契合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与社会趋势 。 中国就可以在开放存取运动中充分彰显我们的后发优势 。 不但可以引领全球开放存取运动 , 更重要的是极大提升国家知识生产、分享和创新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